![]()
清晨,67岁的张阿姨像往常一样提前醒来。她一边整理着药盒,一边不禁皱紧了眉头。诊所复查前夜,她总是忍不住担心:“医生会不会说我的糖尿病恶化呢?我明明一直按时吃药、走路、控制饮食。”
家人担心她压力大,劝她放宽心。可糖尿病三年多以来,“是不是随时会并发大问题?”这个疑问始终悬在她心头,就像看不见的乌云。
其实,张阿姨的担忧并非个例。很多中老年朋友一旦查出血糖偏高,就觉得前途未卜,仿佛下一秒就会“出大事”。
![]()
但在临床实践中,内分泌代谢科崔医生常安慰患者:“糖尿病,按理说是一种慢性可控病,只要未出现这2种明确迹象,大概率还不至于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这2种迹象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却始终没搞清楚。你真的了解吗?还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忽视了关键细节?到底什么才是糖尿病“过不去的槛”?你有没有已经迈过了?今天,我们一起揭开答案。
不少人以为,只要血糖略微升高,就是健康警报拉响。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权威医学指南和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均指出:糖尿病患者如果在日常管理中没有出现“持续蛋白尿”和“视力明显下降”这两类早期并发症的迹象,通常都属于相对“安全窗口期”。也就是说,身体系统尚有可调空间,病情基本可逆或稳定,并非不可逆变坏。
![]()
为什么这两项指标如此重要?一方面,持续蛋白尿(尿常规连续发现蛋白阳性,或24小时尿蛋白超标),是肾功能损害的早期信号;另一方面,视力明显下降(尤其是短时间内视物模糊,或查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是微血管受损的前兆。
这部分人群,如不及时干预,十年内发生肾衰、失明、中风的风险会大幅增加。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并发慢性肾病者发生率约为20%-40%,视网膜病变则高达30%以上。
而如果持续多年没有蛋白尿、视力正常,即便偶有血糖波动,也不代表马上要“遭殃”。哈佛大学2023年发表在《Diabetes Care》的分析发现。
如能将空腹血糖长期控制在6.1-7.0mmol/L区间,且未发生以上两类并发征象,大多数患者生活质量接近普通人群,心脑血管风险并未明显飙升。
![]()
一旦出现蛋白尿或视力突然模糊,常常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突破了血管健康的“防火墙”。这时,肾脏和眼底微血管遭到损害,不仅管理难度升级,后续并发心衰、高血压、尿毒症、失明等并发症的风险大增。
据《中华医学杂志》报道,尿蛋白年均阳性检出率高达12%,一旦出现,五年后进展为慢性肾病的比例为60%;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在视物模糊初期介入,逆转概率还有~70%,错过则易演变为不可逆失明。
如果你身边的糖友突然出现以下迹象,要高度警惕:
晨尿泡沫增多、泡沫久久不散,伴尿液泡沫粘稠。说明蛋白尿可能持续存在;近期视力急剧下降、看东西变得费劲,出现飞蚊、暗影、色弱等。及时到眼科筛查眼底病变。
![]()
好消息是,多数人在血糖尚可控、未有这两类症状时,生活完全可以接近常人。所以“血糖高≠毁健康”,关键看并发症有没有来临。你是不是一时没有重视这2个信号?
要守住糖尿病的“安全窗”,真正做到防并发,以下3个方面的建议最值得每天实践:
定期尿蛋白+眼底筛查,至少每年一次
不是只查血糖!每年至少查1次尿常规蛋白和眼底照相。一旦蛋白尿持续、视力波动,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等正式出现症状再查,往往为时已晚。
血糖维持在个体化“优质区间”
不要只追求极低血糖。中华医学会建议,老年患者空腹血糖6.1-7.8mmol/L,餐后7.8-10mmol/L即可,太低反会增加低血糖风险。饮食均衡,主食优选杂粮,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为佳。
![]()
警惕多饮多尿、疲乏等微妙变化
如出现多饮、多尿、乏力、下肢水肿、夜尿增多、体重减轻等,应早就医排查。不要等到症状严重才重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