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李阿姨照例在厨房忙碌着,为家人煮上热腾腾的鸡蛋。家里的孙子正上小学,早饭必须吃得营养点。“孩子,鸡蛋多吃两个,补脑!”李阿姨笑呵呵地递过去。
最近的一则新闻却让她心慌了,有关部门公布抽检,市面上一些鸡蛋被检测出抗生素超标,甚至登上了热搜。
她忍不住自问:我们天天吃的鸡蛋,真的安全吗?健康风险到底有哪些?普通家庭到底该怎么防范?
![]()
鸡蛋,被誉为“天然营养库”,几乎进入每个家庭的餐桌。可很多人并不知道,抗生素残留问题已悄悄靠近。抗生素原是为了防止禽类发病,但一旦过量使用,其残留便可能被人体摄入。
长此以往,会不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威胁?或者,这只是危言耸听?你是否曾好奇:一颗普通鸡蛋,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检测环节?为什么有些批次会超标?超标的鸡蛋吃多了,身体会出现哪些危机信号?
最关键的是,家里的餐桌上,如何才能避开这些隐患?有些细节,80%的人都没注意过。尤其是最后第3点防范建议,很多人都做错了。不妨认真看完,或许就能守住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
鸡蛋本应是高蛋白、易消化的健康食品,但抽检却让大家心头一紧。今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2023年度食品安全抽检通告中,抽检的鸡蛋样品中。
部分样品出现氟甲砜霉素、恩诺沙星、土霉素等抗生素超标现象。抽检合格率为96.2%,存在3.8%的样品不符合规定。
为什么养殖中会用抗生素?主要是为了控制疾病以及促进禽只生长。可一旦使用剂量超标或间隔期不足,鸡蛋里的部分抗生素就难以降解残留。
这些成分,比如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都是畜禽临床用药。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都对其残留限定有严格标准。
![]()
长期摄入抗生素残留,最大风险就是促进耐药菌的产生。有研究指出,抗生素耐药每年导致全球约70万人死亡。
抗生素一旦滥用,不仅降低我们应对感染的能力,还可能影响肝肾功能、免疫系统,甚至导致过敏反应。尤其孕妇、幼儿、老年人或慢病群体,更需要提高警惕。
更值得担忧的是,抗生素残留初期并无明显症状,但慢性积累危险却在不知不觉中扩大。慢性毒性试验显示。
恩诺沙星等药物摄入超标可导致肝脏、肾脏功能异常,甚至干扰肠道微生态平衡。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指出,肝肾基础疾病患者若长期食用问题鸡蛋,健康风险增加。
常见的身体反馈包括:反复腹泻、皮肤瘙痒、食欲减退、乏力、消化道不适,严重时甚至出现免疫力下降、慢性感染不易愈合。许多慢病家庭正是因为忽视了食品安全小细节,带来了本不该有的负担。
![]()
面对食品安全焦虑,我们能做的绝不是“谈蛋色变”,而是用科学的态度主动防范。
家庭采购应选择正规商超或信誉良好的品牌农贸市场
尽量避免流动摊贩无标识来源的散装鸡蛋。国家早有明确规定,正规出厂的鸡蛋需标注生产批号、厂家信息、检疫合格证等。权威数据显示,正规渠道抽检合格率高达99.1%,明显优于无证个体来源。
加强烹饪方式。抗生素属于热稳定物质,单纯水煮难以完全降解,但“彻底加热熟食”仍可一定程度减少残留干扰。研究显示,炖、煮、蒸的鸡蛋比溏心蛋、半熟蛋更安全。尤其身体较弱、孕妇、儿童建议完全加热后食用,尽量不要生食蛋液或做低温溏心蛋。
![]()
坚持膳食多样化,避免持续性高频摄入单一来源食品。可以将鸡蛋、豆制品、瘦肉、奶制品等蛋白互相替换,降低某一类食品潜在的健康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日摄入1-2个鸡蛋为宜,强调食品多样化和安全性。
此外,还应关注鸡蛋壳外观。如若出现异常颜色、异味、粉末包裹(可能为消毒残留),建议谨慎食用。对于慢病患者、儿童及老人群体,一旦出现长时间消化不适、不明腹泻,应及时就医排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