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老街,一座城,哈尔滨的独特人文气质,全部写进了它的街道里,而独树一帜的城市欧陆风貌与中西合璧的历史,也在百年间影响着城市中人的生活——11月14日晚,哈尔滨中央大街西十三道街的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内,一场关于城市建筑与人文的对话,在初冬的夜晚缓缓展开。
这是东和昶1917主理人宋兴文第一次将文化IP宽街夜话的直播放在这座文化复合体的C位——在宽街博物馆,建筑学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师唐家俊,带着他的中英双语新书《中央大街百年建筑芳华》,从夜话哈尔滨百年街巷脉络出发,深入探讨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建筑艺术、城市规划及其文化影响——带着全国网友们一起,在城市百年历史悠长的时空隧道中走走停停。
![]()
“哈尔滨的欧陆街区结构,是City Walk的理想载体”
“从城市规划特质上来说,哈尔滨的欧陆风格街区,其实正是当下文旅热潮中CITY WALK的绝佳载体。”在唐家骏看来,哈尔滨是全国最适合City Walk的城市之一。在直播中,他将自己的新书《中央大街百年建筑芳华》在桌上静静展开。作为建筑专家,他更希望这本书既保有建筑专业属性,同时可以从文旅的思路去更好解读哈尔滨。这种类型的书,在国内图书市场目前并不多见。“这也是触发我们想做这样一种类型书的出发点,我是希望可以从中央大街百年建筑的专业角度出发,同时也要给全国的建筑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携带、打卡、游玩、沉浸式体验哈尔滨这座城市。”
多年对哈尔滨的城市建筑研究过程中,在唐嘉骏看来,哈尔滨的街区规划尺度与思路,源于欧洲传统城市规划,这与国内许多拥有厚重历史的城市截然不同。直播中,唐家骏展示了一张1900年的城市规划图:“中央大街区域最初是按商业街区规划的,街道相对狭窄,建筑连片密集。经过百年历史留存下来我们目前的城市街区特质,这种尺度特别适合步行探索。”
这种街区格局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唐家骏解释道,中央大街东部街区相对紧凑,因为早期中国务工人员在此聚居,保留了更接近中国传统街区的尺度;而西部街区则完全按照欧洲生活模式设计,空间更为开阔。
“在哈尔滨做City Walk,你会感受到与欧洲城市相似的体验,”唐家骏说,“比如我有一次去贝尔格莱德,就发现那里的街区尺度与哈尔滨非常相似,走起来的感觉,特别亲切熟悉。”
在他看来,这种适宜步行的城市肌理,让哈尔滨在如今文旅热潮中的老城街区旅游中,独具优势。近年来,哈尔滨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历史街区保护。2023年实施的《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步行街区条例》,为历史文化保护和业态升级提供了法治保障。同时,市政府还编制了业态发展指导目录和负面清单。
不止中央大街,唐嘉骏认为,哈尔滨很多街区,如南岗区,以及道外中华巴洛克等,主街与辅街的差异化布局,都进一步丰富了City Walk体验。“以中央大街来说,这里的街区格局是商业导向的,虽不像南岗片区那样有系统的规划,但整体仍保留欧洲化肌理。游客行走其间,能感受到纯正的欧陆氛围。”唐家骏进一步对比指出,哈尔滨的街区与中国传统古城或现代新城区不同,其小尺度、高密度的特点让每一步都充满发现感,这正是City Walk的核心吸引力。当这些街区通过文旅规划勾连起来时,游客的滞留时间和体验深度将大幅提升。中央大街目前主打高端零售和品牌集聚,而辅街则聚焦文化体验与特色业态补充。“其实就像道里区西十三道街也是一样。我们目前直播所在的这座东和昶大楼,如今也成为集文博、餐饮、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复合体。”
![]()
建筑编年史,石头写就的城市史诗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见证了哈尔滨的开埠历史。”唐家骏翻开他的新书,指出这条全长1450米的街道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新艺术运动等欧洲经典建筑风格,被誉为“亚洲第一街”。结合历史地图和建筑案例,唐家骏在这本书中生动勾勒了哈尔滨的城市发展脉络。
直播中,在展示1900年代规划图的过程中,唐家骏表示,从建筑上来看,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始于1898年,最初重点在南岗片区(如秦家岗),采用巴洛克式放射状路网和花园城市理念,具有实验性和前瞻性。而中央大街区域则是在1907年开埠后,随着商业兴盛逐渐形成,其建筑风格经历了从新艺术运动到折中主义的演变。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演变有着清晰的时间线。在唐家骏看来,1900年代至1910年代初,新艺术运动风格主导了哈尔滨建筑,马迭尔宾馆是典型代表;1920年代后,折中主义风格逐渐流行,建筑形式变得更加优美柔化。
“中央大街的建筑大多由纯正的欧洲建筑师设计,”唐家骏说,“像日丹诺夫等建筑师,都是俄国各院校的优等生,他们的作品即使放在欧洲也毫不逊色。”这些建筑师带来了国际化水准的作品,这些建筑不仅是艺术载体,更记录了城市从中东铁路时期到国际化商埠的转型。而这些建筑师有些甚至长期扎根哈尔滨,最终长眠于此。
中央大街现存93栋文物和历史建筑,最新数据已纳入第六批认定名单,而书籍《中央大街百年建筑芳华》正是为了系统梳理这段历史,让游客“带着文献去旅行”。唐家骏强调,理解建筑背后的规划历史,能帮助人们更深刻地感知哈尔滨作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底蕴。
与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唐家骏指出,中华巴洛克实际上是中国工匠在学习西方建筑技术后,融入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创新之作,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特点。唐家骏坦言,不可否认的是,中华巴洛克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新精神。这些建筑虽不如中央大街的欧洲建筑纯正,却更具文化融合的独特价值。
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也颇具特色。唐家骏在直播中还展示了一张1913年的地图,上面显示南岗片区已呈现出典型的花园城市理念,而中央大街区域则是随着商业发展逐步形成的。这种分区规划、分期建设的模式,塑造了哈尔滨多元的城市空间结构。
![]()
百年建筑街区,
塑造了一城人独有的精神气质
“城市建筑不仅塑造天际线,更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气质与生活方式。”
直播中,唐家骏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城市规划和建筑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习惯与气质。他以同为东北城市的哈尔滨与沈阳对比为例:“哈尔滨人显得更洋气、浪漫,比如冬天穿裙子、松花江边喝啤酒的习惯。我认为,这些都与欧洲化的城市肌理相关。”他分析,欧陆街区尺度培养了市民对公共空间的亲近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而早期来自俄国的生活方式(如江边休闲、时尚穿着)通过建筑环境得以传承。
这种气质源于城市规划对市民行为的长期熏陶。比如,哈尔滨人对松花江有着天然的精神依赖,这种情感就源于城市规划中沿江区域的有机融合。与其他沿江城市相比,哈尔滨与松花江的关系更为亲密,这从沿江丰富的活动空间和休闲设施可见一斑。
唐家骏补充,即使许多老建筑已经消失不见,但街区尺度保留的文化特征,依然塑造着当代哈尔滨人的身份认同,“这不是简单的风格问题,而是空间格局对城市精神的长期浸润”。
音乐,则是哈尔滨城市气质的另一重要体现。2025年9月,“哈夏”音乐会带来数十场交响乐、话剧和音乐剧演出,而中央大街老建筑阳台飘出的《太阳岛上》的歌声,更是成为街头常态。音乐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日常节奏。
“哈尔滨是中国最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但它的文化积淀却异常深厚,”唐家骏说。2024年,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将每年6月28日设立为“哈尔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
唐家骏表示,在全国文旅热潮中,足以看到人们对文化主题街区的情感需求。主题化的街区打造,既契合街道历史,又能够提供与主街不同的消费体验。“差异化发展,也正是中央大街活化的关键策略。”
![]()
文化IP的当代价值:
博物馆与老建筑活化的创新实践
作为宽街夜话文化IP的联合策划方,宋兴文曾多次强调文化挖掘与活化的必要性。直播中,唐家骏表示,东和昶1917的全面活化与开放,恰恰证明了历史街区的活化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深度挖掘老建筑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前文旅竞争激烈,哈尔滨需避免同质化,恰恰应该加强城市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与城市历史的内容深化。“普通游客可能更关注打卡体验,但只有通过博物馆等载体深入解读历史,才能实现可持续文旅。”
就在这期宽街夜话直播过程中,不断有外地游客过来参观宽街博物馆。唐家骏在直播中以宽街博物馆为例,说明小型的街区博物馆能有效提升游客的文化认知。“如果游客在中央大街感受建筑之美后,能信步转入辅街,‘读’到更深刻的历史,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走马观花更打动人心”。
宽街博物馆,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典范。这座公益性博物馆陈列的展品中,包括20世纪20年代“视明馆”的老照片、“老巴夺”烟庄的广告、东和昶商号的商业信函等……再现了哈尔滨工商业的繁荣史。
宋兴文强调,在文旅火爆的背景下,哈尔滨需要更多的文化博物馆和深度体验空间,“我们不止满足于特产和文创,而更应该让游客真正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就像欧洲很多城市一样,一个小型博物馆就能让游客停留更长时间。”
唐家骏同样指出,以东和昶1917为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哈尔滨的历史建筑活化仍有很大潜力。“中央大街历史保护区范围实际上有80多公顷,从尚志大街一直到通江街,许多辅街的老建筑还处于待活化状态,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哈尔滨的美不仅在于冰雪,更在于这些承载历史的建筑街区。”
![]()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王坤 文/摄/视频
编辑:马云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