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橙融媒
近日
在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
儿少心理医学中心的诊室里
12岁的女孩晓晓(化名)静静地坐着
姿势却异于常人。她的双臂微微张开
双手像是怕沾染到什么似的悬在半空
整个人仿佛被一个无形的罩子隔离了起来
她的手上,戴着一副与季节不符的绒线手套
“孩子打碎过一次玻璃杯后,就成了这样。”
晓晓妈妈的声音带着无奈
自从玻璃碎屑被清理后
晓晓认定家里每个角落都藏着看不见的碎片
不仅拒绝触碰任何家具
连自己的书桌都要
反复用酒精擦拭半小时才敢坐下
出门必须戴手套
公交车扶手不碰、教室课桌不摸
甚至去卫生间后要重新换一套衣服
彻底打扫座位才能落座
夏天再热也穿着长袖
就怕暴露胳膊上因反复清洁摩擦出的红疹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洁癖。”
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
儿少心理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任瑞的话
打破了家长的认知
“洁癖不影响社会功能
但晓晓已经无法正常上课
与人交往,这是典型的强迫障碍表现。”
不只是“爱干净”
强迫症症状表现多样
在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儿少心理医学中心的诊室里,晓晓的情况并非孤例。任瑞介绍,在临床中,类似的因无法控制的念头和行为前来就诊的青少年并不少见。
他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11岁的南南(化名),在上小学六年级时,突然开始出现走路必须“走三步退两步”的固定模式,多一步少一步都不行,导致上学路途耗时极长,且坚决不能坐车。过了一段时间,症状“变形”为强迫性整理,他总担心手放下去时会带掉裤子,于是双手不敢自然下垂,每次放下前都要小心翼翼地“炸起来”、平铺一下。
“还有的孩子会认为口水很脏,拒绝吞咽,不停地往衣服上擦拭;有的则会无法控制地抠抓身上的小包或结痂,导致伤痕累累,色素沉着,严重影响生活和外观。”任瑞补充道。
什么是儿童强迫症?
任瑞解释,儿童强迫症与成人强迫症类似,核心都是一种不受控制、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以及为了缓解焦虑而实施的强迫行为,两者形成恶性循环,给孩子的学习、社交、家庭生活带来巨大困扰。
“但儿童强迫症有其特点。”任瑞指出,“年龄越小的孩子,由于认知和表达能力有限,更多地会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他们可能说不出‘我必须对称’的理由,但会执着地把所有物品摆成对称的序列,一旦被打乱就焦虑不安。他们更多的是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焦虑,或者是为了追求内心那种‘刚刚好’‘正合适’的舒服感觉而重复动作。”
如何早期识别
儿童强迫的“蛛丝马迹”?
任瑞提醒,家长和老师是发现孩子异常的第一道关口,以下行为需要警惕:
行为层面:反复洗手、洗澡时间超长,洗到皮肤皲裂;过分追求物品摆放的次序、对称;重复检查书包、门窗;出现怪异行为如不停吐口水、不敢触碰某些物品。
情绪与关系层面:因无法控制的攻击念头(如想摔坏东西、伤害亲人)而回避亲密接触,导致与家人关系疏远,容易被误解为“二胎嫉妒”或性格问题。
观念层面:脑海中控制不住地反复想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或出现违背自己意愿和道德的冲动念头,并因此感到痛苦却羞于启齿。
社会功能影响:因清洁、检查、囤积等行为,严重耽误上学、写作业时间;拒绝接触公共设施,无法参与集体活动,影响正常社交。
“关键识别点在于,这些行为是重复的、自己控制不住、不做就难受,并且已经对日常生活造成了明显困扰。”任瑞医生强调。
家长最该做的3件事
别踩这些坑!
任瑞说,一旦怀疑孩子可能有强迫症倾向,建议家长:
1.早识别:别把“病”当“性格问题”
摒弃“这只是坏习惯”、“孩子大了就好了”的想法,认识到这可能是需要干预的疾病信号。若行为重复超过1个月、影响学习生活,就需警惕。精神心理问题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消耻感:别怕“看病丢人”
让孩子和家长都明白,强迫症是一种疾病,并非个人的错误或意志不坚,勇敢地说出来是寻求帮助的第一步。
3.减少家庭妥协:过度迁就会“固化”症状
家长出于心疼,可能会代替孩子完成他因强迫行为而耽误的事,如替孩子写作业、帮孩子整理,或改变家庭正常节奏去迁就症状。这种妥协有时会无意中固化或加重强迫行为。应在医生指导下,学会如何恰当应对。
任瑞表示,强迫症的治疗通常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多数孩子都能获得良好改善。理解、支持和专业的帮助,是带领孩子走出强迫困境的关键力量。
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若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