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基础设施领域经历了一个不平静的年份——从贵州到青海,再到四川,三座投资巨大、技术复杂、被寄予厚望的特大桥相继坍塌。它们不是偏僻乡道的小桥,而是动辄几亿元投入、跨越深山峡谷与大江大河、承载交通战略意义的关键工程。
贵州猴子河特大桥,主跨 220 米、桥墩 135 米;青海尖扎黄河特大桥,全长近 1.6 公里、投资超 4 亿;四川红旗特大桥,刚通车半年多,桥墩高达 172 米。
事故发生后,官方多次强调“直接原因是地质灾害”。但公众的疑问也随之而来:
极端天气是自然的,但桥塌是偶然的吗?
重金投入的重点工程,难道只能怪大自然?
工程质量、设计选址、施工监管,是否真的没有问题?
这些问题必须回答,因为桥梁不是摆设,它们承载的是生命通道、公共财政、也是公众信任。
一:三起垮塌,都惊心动魄
贵州:货车悬空 20 秒,生死一线
6 月 24 日,贵州三都县境内的猴子河特大桥引桥突然垮塌。一辆货车正好开到断面处,前轮悬空、后轮卡在路面边缘,司机从死亡边上捡回一条命。
![]()
官方通报:持续强降雨导致山体滑坡,桥梁在瞬间被推翻。
这是“零伤亡”的幸运,但也是一次巨大的警告。
青海:深夜坍塌,16 名工人被困,12 人再也回不了家
8 月 22 日凌晨,青海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发生钢绞线断裂,108 米的钢梁瞬间坠落。16 名作业人员正在桥上作业,12 人当场遇难。
![]()
这座桥原本是“世界最大跨度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即将通车,却倒在了最后一步。
国务院安委会随后挂牌督办,调查组进驻青海。事故的直接原因——钢绞线断裂——已经明确,但为何会断?是质量?是施工细节?是管理漏洞?还是多重因素叠加?调查仍在深入。
四川 :通车仅半年,百米高墩倒在山体滑坡之下
11 月 11 日下午,四川马尔康的红旗特大桥突然断裂垮塌。尘土遮天蔽日,桥体像折断的玩具一样滑向山谷。
![]()
幸运的是,事发前已封路,无人员受伤。但这座投资 3 亿多、今年 4 月刚通车的特大桥,使用寿命还不到一年。
初步判断:山体变形、滑塌。但不少工程师直言——在水电站水库水位频繁变化的区域建桥,本身就该严格评估风险。
二:真的都是地质灾害的锅吗?
表面上看:
贵州——滑坡
四川——滑坡
青海——钢绞线断裂
但越看细节,就越会心生疑问。
1. 极端天气确实增多,但工程设计是否考虑到了?
2025 年全国极端降雨频次明显上升,但特大桥本该具备更高冗余度。强降雨不是“黑天鹅”,水库水位波动也不是“不可预见”。
2. 选址是否避开高风险区?
在四川事故中,多方质疑:水库蓄水导致山体压力变化,是否提前进行过足够的地质调查?
3. 施工是否按规范执行?
青海钢绞线断裂是典型的施工安全事故,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发生。
“材料质量?张拉程序?监理缺失?”——这些都必须查清。
4. 验收与养护是否真正做到位?
红旗特大桥通车不足一年,这意味着验收、监测、早期养护都存在疑点。
一句“地质灾害造成”,无法让公众信服。
三:责任链必须拉到尽头,而不是“自然灾害一笔带过”
特大桥崩塌的责任主体通常包括:
勘察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公司
验收团队
地方政府
行业监管部门
青海事故已进入“挂牌督办”程序,意味着调查将指向具体责任人。其余两起事故虽无伤亡,但投入巨大、损失高昂,也应进行同等力度的问责。
公众最担心的是:调查一拖再拖,结果不了了之;相关信息不公开,责任无人追。
事实上,2012 年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坍塌后,全国桥梁安全条例曾因此修订。
2025 年的三起事故,也应该成为制度进一步升级的起点,而不是又一次集体遗忘。
四:大桥崩塌,可以修;信任坍塌,就难重建了
桥塌了,可以重建;道路断了,可以抢通。
但如果一次又一次事故都以“自然灾害”作为挡箭牌,那最终坍塌的,将是公众对工程质量、对监管体系、对公共治理的信任。
特大桥的坍塌不是天灾,而是天灾与人祸在一个链条上的共同结果。
极端天气、地质变化这些不可控因素,我们无法阻止;
但科学设计、严谨施工、有效监理、透明公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期待调查结果尽快公布,责任人依法处理。
也希望每一笔巨额投资,都能换来真正的安全,而不是一年内就坍塌的惊悚画面。
公共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山。
事情还没有结束,公众会继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