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京津冀科技小院建设发展研讨会日前举办。来自京津冀三地科技小院及相关单位负责人、高校专家及农业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科技小院发展未来。
科技小院的故事,要从一场跨越京冀两地的校县“牵手”说起。上世纪70年代,黄淮海平原面临改土治碱这一老大难,河北曲周是当时盐碱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这个治碱任务,落在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众师生肩上。他们吃住在村里,经过大量调研和数据分析,提出了科学的综合治理方案,将曲周县北部28万亩“盐碱窝”变成了米粮川,创造了“曲周经验”。完成治理任务后,农大师生并未离开曲周,他们一边研究一边劳动,继续在实践中求解农学难题、验证理论设想。在科研助农、科技扶贫的过程中,科技小院应运而生。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从组织农技培训,到引入最新品种,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高产高效种植等技术,到推进初级农产品衍生品深加工等项目,科技小院是农业科研、科技服务的一线阵地,让田野里的粮食、蔬菜、瓜果越长越旺,让农民富了脑袋、鼓了腰包。放眼京畿大地,在张北燕麦科技小院,来自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多所高校的师生扎根于此,埋头孕育燕麦“中国芯”;在天津武清,在“京津冀蔬菜科技小院”支持下,农民看电子屏幕浇水施肥,走上了小而精、品质优的增收之路;在延庆韩郝庄村,北京农学院的师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为当地培育出一批批绿色有机草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如今科技小院不仅在京津冀遍地开花,更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小院”虽小,作为不小,责任更不小。相比前一轮农业技术更新,如今农业无人机、智能温室等“黑科技”变革力度更大,尤须推广普及。此外,随着市场变化,农户对农产品“产销一条龙”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如何保障大家种好更卖好,是摆在科技小院面前的新课题。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方向与目标。新形势下,三地要继续主动作为,为农业改革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京津冀方案。
“治不好碱,我们就不走!”来自农大人的宣誓,今天听来依旧振奋人心。科技兴农任重道远,脚踏实地、接力奋斗,三地将谱写更多区域协同、校地协同、产学研协同的丰收新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