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瑜
近日,在上海大学一场学术活动中,张统一院士脚穿一双破旧布鞋的画面被镜头捕捉并上传至网络,旋即引发广泛关注。
评论区里,“内在富足的人,不需要外在的东西装饰自己”这句刷屏的留言,道出了“布鞋院士”所触动的深层社会情绪——在一个热衷包装、追求速成的时代,人们对返璞归真、坚守初心所葆有的深切向往。这也可以解释,上个月杨振宁教授逝世后,为什么公众缅怀的不仅是他卓越的科学成就,还有他一生推崇的人生格言——“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从甘于清贫、一只公文包用了四十年的钱学森,到隐姓埋名于戈壁深处、被称为“最具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的邓稼先;从常年穿着20元的格子衬衫,笑言“我最大的财富,是躺在田里的稻谷”的袁隆平,到一袭布衣、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李小文……这些科学家以简朴日常和辉煌成就的强烈反差,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专注于科学探索的精神境界:把所有的光环留给科学,以看似平凡的身影撑起民族的脊梁。他们,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今日的中国,创新成就有目共睹。“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已成为“十五五”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从0到1”,注定是一场漫长又寂寞的马拉松。在前沿领域深入“无人区”,愈发需要沉潜专注、甘于寂寞的“笨功夫”,愈发需要“栽树人”与“挖井人”久久为功的定力,而“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也越显得珍贵。
不过,在致敬这些“安贫乐道”的科学家的同时,我们也需避免将其形象简单化、绝对化。 那些“炫目”的简朴,其实是其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而非其卓越成就的必然原因。因此,我们不能构筑类似“衣着朴素=潜心问学”的刻板印象。事实上,许多杰出科学家同样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审美。比起关注外在形象,我们更应聚焦的是科学家对学术的奉献与专注,更应该讨论的是如何为这份专注保驾护航。
当然,这并非易事。哲学家描述的“功绩社会”提醒我们,仅靠个体精神的自觉,难以抵御一种系统性的浮躁。当下,学术研究领域的“五唯”积弊、“非升即走”的压力,以及企业与社会中弥漫的“速成”和“内卷”心态,都是对学界的侵蚀和对科学家精神的反噬。因此,抵御浮躁,不仅需要精神标杆的引领,更有赖于科研评价体系的优化、资源分配机制的完善以及对长期主义价值的社会性倡导与肯定——即构建一个能够包容和激励“十年磨一剑”的制度与环境。
今天,当我们把创新视为一种社会生态,科学家精神便已跨越实验室的围墙,成为各行各业追求卓越的灯塔。科学家精神之所以屡屡触动我们,也在于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不随波逐流的定力,不为物所役的自由,以专业精神赢得社会的尊重。这,正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原标题:《文汇时评 |“布鞋院士”刷屏,触动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任思蕴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陈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