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完成限上大宗商品销售额14272.9亿元。图为在北仑区,吊运起重机在搬运 集装箱。 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 张凯凯 方宇舟
□ 本报记者 杨虹
清晨,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的炼钢炉里,1650℃的钢水奔涌而出;梅山冷链的堆场上,来自巴西的牛肉正接受海关查验,排队进入低温冷库;中国海油宁波“绿能港”的LNG船舶码头,“海洋石油302”轮完成补给,即将前往港区为国际船舶加注燃料……
这些看似无关的生产场景,都指向同一个起点——大宗商品。铁矿石、LNG、优质蛋白……它们如同血液与骨骼,支撑着中国经济的每一次“呼吸与跳动”。
2024年11月,国务院批复浙江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为地方重大改革赋权的首个政策文件,为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1年以来,作为宁波片区核心区所在地,宁波市北仑区以制度创新为笔,以扩大开放为任,聚焦大宗商品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全力推进“储运贸工服数”六大提升行动,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今年前三季度,北仑区完成限上大宗商品销售额14272.9亿元。
——制度开路,构筑开放新高地。枢纽,要素流通的中心、连接各方的要冲。这意味着每落一子,皆需高屋建瓴。
面对大宗仓储土地资源紧缺难题,北仑区以制度创新打通开放堵点,在全国首创地下洞库分层利用确权机制,依托山体资源建设的地下油气洞库,在地面设施占地仅56亩的情况下,“唤醒”了相当于约1700亩地表仓储用地的地下空间资源。
制度开路的新章不止于此。北仑区还在全国首创出口前置仓“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将货物通关时间从3天压缩到1天以内;成功争取离岸贸易免征印花税试点政策,并上线浙江省首个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落地全省首艘国际船舶船籍港登记,创新推出“全区一港、一体通办”等突破性服务举措,海事业务的办结时限较法定办结时限压缩80%以上……
“‘制度—产业—市场’三重赋能,把宁波片区变成全球要素重组的关键变量!”宁波开发区自贸区综合协调局负责人说。
——价值跃迁,锻造核心竞争力。2025年,宁波舟山港保税LNG国际航行船舶加注迎来“厚积薄发”:7月16日,刷新了国内单次最大加注纪录;8月30日,首票“先供船、后报关”加注业务完成;10月31日,宁波舟山港保税LNG年加注量突破20万立方米,稳居全国前三。
在LNG的仓储地,即中国海油宁波“绿能港”内,国内首套国产化LNG冷能发电装置累计发电量突破1800万度,LNG汽化产生的“绿电”覆盖了园区近1/3的用电需求,减少碳排放超1万吨。
一端连着港航服务竞争力提升,一端连着绿色低碳,当LNG不再“沉睡”于储罐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为大宗商品的应有价值。这也正是宁波片区聚力推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题中之义——配置的深度,决定了发展的高度。
为了让大宗商品迈向价值链高端,努力提升国际贸易中的“中国话语权”,宁波片区从优势产业落子,精深加工链条持续延伸,新业态、新模式纷纷显现。如油气加工领域,中海油宁波大榭石化五期项目一次开车成功,标志着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产业基地全面建成,推动炼化产业向精细化、绿色化方向持续转型;又如,冷链仓储领域,华东地区单体规模最大冷链项目——梅山国际冷链项目建成投用,开仓近1年吞吐量突破10万吨……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殷志军说,宁波片区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物流保障和显著的企业集聚优势,应在储贸加一体化发展、港口枢纽功能强化等方面突破,推动大项目、大平台、大改革,提升大宗商品的国际话语权。
——数智赋能,塑造发展新引擎。近年来,北仑成功招引培育66云链、大宗易行、自贸区油气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平台10余家,大宗商品数字生态圈持续扩大。它们或深耕供应链金融,化解融资风险,实现“信用赋能”;或辅助交易决策,实现AI赋能下的“智能撮合”;有的整合境内外数据,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有的嵌入园区管理、仓储物流各个环节,推动大宗商品全流程可监管和溯源……
“每一个数字化平台,都能赋能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平台与平台相互助力,大宗商品服务环境日益优化,数字化效能不断提升。”开发区自贸区综合协调局负责人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