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在2025年的预算高居全国高校之首,接近四百亿元,具体数额为395.18亿元。这个数字比第二名高出四十多亿,把结果放在现实中就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清华是工科和综合实力的代名词了,在最近一次学科评估中,有二十多个学科被评为最高等级,其中很多都是工学相关方向,像动力工程、控制科学、环境工程、土木与建筑、电子电气、机械与材料、计算机等等,这些学科之所以强盛,跟资源投入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
![]()
浙江大学位于第二,2025年预算为352.31亿元,在工学类学科上同样有不少强项比如农业工程、光学与控制、软件与计算机方向。它的预算比同一地区一些老牌高校还大,一定程度改变了区域内学科和资源的分布情况。第三是上海交通大学,预算为294.48亿元。在机械、动力与控制、材料等工学学科上有明显优势,并且评估也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北京大学预算259.14亿元,排第4。北大是传统综合类强校,在人文社科、基础理学方面有深厚积淀。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5,预算226.09亿元,长久以来被视为工科人才培养重镇,其在控制科学、机械以及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实力,在各种各样的工科排名当中总是名列前茅。中山大学预算为216.22亿元,位列第六,能够进入两百亿以上预算的高校不多,而能挤进这个区间的只有六所院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山大学。
![]()
紧随其后的是复旦大学,预算182.95亿元;同济大学 174.98亿元;西安交通大学 172.99亿元;北京理工大学 170.90亿元。在这十所高校当中,多数是工科院校,像清华、浙大、上交、哈工大、西交大、北理工、同济等,也有几所以文理综合或者基础学科著称的学校,像北大、复旦、中山等,因为工科院校的预算往往会比文科类高一些,这也是和国家对于
第十一到十五名分别是东南大学预算162.85亿、山东大学161.96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55.10亿、武汉大学145.51亿、华中科技大学145.36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在第十六位,厦门大学排在第十七位,西北工业大学排在第十八位,南京大学这次跌落到了第十九位没能挤进前十五,华南理工大学排在第二十位。
![]()
从第21-29位分别是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以及中国农业大学。这九所学校在2025年的预算都在一百亿以上,把这张名单放在全国范围内二十九所预算在一亿元以上的学校当中,全部都是985工程的高校,并且在全国预算排名上也全部是在前二十九名的位置,这个重合就显示出985高校依旧保持着资源上的集中优势。
榜单从三十位开始,又有一批几十亿的学校出现,电子科技大学排到第三十位,预算95.73亿元;中国人民大学31位,预算91.73亿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2位,预算83.68亿元;华东师范大学33位,预算82.29亿元;东北大学34位,预算80.52亿元;兰州大学35位,预算78.37亿元;南开大学36位,预算66.78亿元;中国海洋大学37位,预算63.63亿元。在本次统计中,有两所985高校没有出现在公开排名当中: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这两所学校或许存在某些特殊原因未公开或者不被纳入统计范畴之内。
![]()
把整个图景拉远到2025年5月初,全国已有超过七百所大学公布预算数据,在这些学校当中,一年办学经费多于十亿元的有三百七十二所学校。高预算是少见的状况,只有二十九个高于一百亿,全是985工程高校,这种情况可以用三点来说明,一是预算高度集中在少量顶级高校,二是工科院校的整体金额比文科或者基础理学高校要大得多,三是地区和学科结构对经费分配有很大影响效果。
怎么花钱,就体现高校的运行方式,大笔预算投向科研项目,实验室创建,高级人才引进和学科平台搭建,工科院校设备工程开支高,长时期要很多钱,所以它们在预算上有优势,综合性人文学科强校虽然预算不如某些工科强校,但在基础研究,学科传承上的价值不可轻视,北大,复旦,中山大学这些学校,在学术影响力,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一些高校的预算普遍较高。像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和同济这些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往往能够拿到更多地方财政、企业合作以及科研合同等外部资金支持从而让自己的办学经费变得更大;而西部与中部虽然总量上较小但是在某些方面却有着突出表现有人认为以后应该是在保证基本办学需求的前提下优化全国各所高校的经费结构使得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更加平均化。
经费高低不是评价高校好坏的唯一标准,预算多的学校更容易做大的平台、拿大的项目、引进高大上的人才。预算少的学校可以在小而美的特色学科上发力,在应用研究或者服务地方经济上有作为。对学生来说,教育的质量、教师的力量、学科匹配度、实践的机会都是更直观的因素。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支持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关键技术突破是现实问题。
![]()
从长期资金集中会有明显资源堆积效应,顶尖院校的科研基础和人才实力越强,在以后的竞争中就越容易得到更多的项目与资金支持。过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中低层次高校的发展潜力,影响一个地区的整体人才培养能力。要保持世界级大学支持更多学校形成特色、竞争力需要政策上的平衡以及制度设计。
把目光重新放在具体数据上,能发现有些学校预算变化会牵动行业格局走向,清华和浙大的差距就体现了两所学校在资源吸引、科研成果产出阶段的不同。上海交大和北大也显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一个更侧重工程应用,另一个则是在基础学科与综合研究领域不断投入精力。哈工大、北理工这些工科强校的预算处于高位运行状态,说明工业技术研发以及工程教育依然是国家长期关注的方向。
![]()
公众和学生在看这些数据的时候要有理性判断,经费是硬条件,但不是全部,选学校要看专业强项、教学质量、实践机会、就业渠道等等诸多因素。对于讨论政策的人来说,怎么引导资源投向有利于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发展需要的方向值得讨论,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结合高校特点有针对性地投入而非简单按规模平均分配。
这份预算排名也带出一个社会话题,就是高校功能定位得清晰一些,有些高校把重心放在基础研究上,有些则更偏重应用和产业结合,预算上的差异就显示出这些不同的定位情况,在复杂的研究环境和社会需求面前,学校要依据自身状况来决定发展方向,并做好学科布局以及人才培育计划。
把这一切整理一下之后再留下一个问题给你们:看到这样的2025年高校预算你们最想支持哪种改革或者帮助呢?是不是觉得应该少花钱搞几个超前的名校当世界研究中心;又会不会想要多给学校点钱让普通大学加强教学和研究力量;或许会希望按照科目的地域更加精细地给予扶持,每个答案都将使我们的未来变得不同,快快写下自己的想法一起交流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