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胡宗仁 通讯员 叶霆 史文竞) 称重、测量鱼苗长度,几名工作人员对鱼苗进行现场抽样计量,之后,伴随着哗啦啦的水声,一尾尾鲜活的鱼苗通过长长的滑梯跃入信安湖,向深处游去。11月11日,在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青龙码头,我市首次开展分子标记鱼类放流活动。这标志着衢州水域生态修复工作迈入“精准监测、科学评估”的科技化新阶段。
衢州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介绍,此次放流的13万尾赤眼鳟均带有分子标记,且平均体长超7厘米。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放流实现了从“粗放投放”到“精准追踪”的升级。之前,在传统鱼类放流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个体识别与追踪手段,工作人员难以准确掌握放流鱼类的存活、生长、洄游路径及繁殖贡献,导致放流效果评估存在“模糊性”。而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为每尾放流鱼类赋予独一无二的“生物身份标识”。后续,工作人员只需通过采集水域中的鱼类样本,结合实验室检测分析,即可精准识别出哪些是本次放流的个体,进而长期追踪其生长速率、存活状态、洄游范围,甚至评估其与本土种群的繁殖互动情况。这种“可追溯、可量化”的特性,让鱼类放流从“粗放式补充”转变为“精准化生态修复”,为渔业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此次放流,为信安湖注入“活的生态力量”。赤眼鳟作为淡水水域中的杂食性鱼类,对清除水域中过剩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具有积极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质、维持水域生态平衡,同时也是本土渔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万尾赤眼鳟的成功放流,不仅能直接补充信安湖赤眼鳟种群数量,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更通过“分子标记+长期追踪”的模式,为衢州后续水域生态修复工作积累宝贵经验。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持续跟踪本次放流赤眼鳟的生存状况,依托分子标记技术开展长期监测分析,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建立鱼类放流长效机制,让信安湖的水更清、生态更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