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时期,中央在四川(包括重庆)布局了大量军工企业,广元081基地、核工业821厂,万源达县062、064基地,绵阳902,夹江909,涪陵816,乌斯河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等。重庆常规兵器制造基地七大军工厂,泸州化工与机械制造,攀枝花钢铁基地,射洪、江津的军需基地等等。这说明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中心!一直到今天,四川仍然是中国战略中心。
关于四川为何能成为并至今仍是国家的战略重心,我们可以从历史布局和现代使命两个层面来深入理解。
从漫长的中国历史来看,四川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反复扮演着“战略腹地”和“复兴基地”的关键角色。如果拟人化,四川就是中国的“命门或者是七寸”。
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这一定位始于战国末年。秦国人开辟石牛道灭蜀,随后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系统,将沼泽之地改造成“水旱从人”的粮仓。这使得四川盆地自古就拥有强大的经济自给能力和人口承载力,为其成为战略大后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其“天府之国”的美誉,最早可追溯到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四川的地缘战略价值同样突出。它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李白曾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些天然屏障使其易守难攻。同时,贯穿其间的蜀道系统,如金牛道、米仓道等,虽为天险,却也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南、沟通南北的交通命脉,是中央政权向西南扩展治权的交通基石。
![]()
816工程
历史上,如秦灭蜀、唐玄宗避乱入蜀、元朝经略云南等,都充分利用了蜀道的战略价值。
在多个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时期,四川的作用都至关重要。
三国与两宋时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了“跨有荆益”的战略,蜀汉正是依托益州(四川)的富庶,才能屡次北伐。南宋末期,合川钓鱼城军民坚守长达36年,击毙蒙古大汗蒙哥,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被誉为“东方麦加城”。
抗战时期,这是四川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时期。随着沿海领土相继沦陷,以四川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成为支撑全国抗战的稳固堡垒。四川负担了战时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约30%,提供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军粮。正如当时《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所言,四川的贡献关乎国家存亡。
![]()
909基地
三线建设与当代,上世纪60年代,基于备战考虑,国家开展三线建设,将大量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工业、国防科技项目布局在四川等内陆省份。例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909落户四川夹江,核武器研究院902在四川梓潼,涪陵的816,广元的821,万源062、乌斯河814等等都是保证中国不败的重中之重的武器制造基地。它们为“两弹一星”、“两弹一艇”做出了重大贡献。这进一步强化了四川作为国家战略安全核心保障区的地位。
进入新时代,四川的战略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并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不过,我们这篇文章主要讲一下三线建设时期的四川。
上世纪60年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四川因其深处内陆、四面环山的天然屏障,以及丰富的资源禀赋,很自然地成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其目标就是在国家的西部纵深建立一个稳固的战略大后方。
当时国家的布局体现在让四川有一个独立且
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四川布局了300多个以国防科技为主的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重庆常规兵器制造基地和816、广元081基地(防空雷达)和821、万源达县062/064基地(航天)、梓潼的902厂(空气动力研究)、夹江909基地(核动力)等,共同构成了从常规兵器到核工业、航天航空的完整国防工业体系。同时,攀枝花钢铁基地、泸州和自贡的化工基地、射洪、江津的军需基地等,则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工业。
同一时间,数十万铁道兵在四川周边修建了成昆铁路、襄渝铁路等交通大动脉,并对既有线路进行电气化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四川“蜀道难”的局面,为战略物资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保障。
三线建设带动了成都、重庆、绵阳、广元、德阳、攀枝花等一批工业城市的崛起,并吸引了全国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入川,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这一时期的大规模建设,使四川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省,一跃成为国家重要的国防工业和科研基地,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这为四川今日的战略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硬实力”基础。
四川的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其核心目的是在祖国的战略纵深建立稳固的大后方。这确实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工业迁徙和创业史。下面罗列的是三线建设时期四川各地的具体信息:
一.广元为当时从北边进入四川的第一个交通枢纽,位于古剑门关附近,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三线建设时期有多个三线厂,包括核工业821厂、112厂、118厂、213厂、国营120厂、081基地等,涉及核工业、军事电子等领域。
![]()
核工业821厂:位于四川省广元市三堆镇,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甘肃低窝铺404厂的备份厂,为中国核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机部(电子工业部)081基地,主要是制造火控雷达,电子工业部骨干企业,代号“08”开头的第一个基地,主要有以下几个厂:
![]()
787厂 (长胜机器厂) , 081总厂的主体厂、雷达整机厂,它的三车间全部建在山洞里。
120厂 (广明无线电厂), 伺服系统、终端显示系统 由111厂和113厂合并而成。
4130厂 (广明无线电器材厂), 雷达伺服系统、终端显示设备,为国防装备提供精密部件。
4190厂 (天源机械厂) ,天线、钣金、机柜 。
885厂 (华昌机械厂), 雷达零部件。
4961厂 (力源无线电器材厂), 电子变压器、铁芯 。
4520厂 (110厂) ,铸造、工模夹具 。
4192厂 (红轮机械厂), 军用车厢。
410医院 (今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级别很高的中央部属医院。
![]()
893厂(103厂,永星电子厂),中国最大的军用电阻器、电位器生产厂。
![]()
515厂(国营东河印制公司,后更名为成都印钞厂),1972年在广元旺苍建成投产。是中国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的主要印制企业。
二.绵阳市位于四川西北部,三线建设时期这里也是军工企业云集。主要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827研究所、电子9所、58所、780厂、783厂、796厂、730厂、208厂、5023厂、624所、857厂等。
![]()
绵阳排名第一的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地点在梓潼县长卿山,对外称国营曙光机械厂,代号902,501信箱。负责核武器的研制和生产,前身是青海221厂,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
827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空气动力中心,029基地):专注于空气动力学研究,拥有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风洞群,对飞机气动布局的实验至关重要,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在绵阳的827工作过十多年。
电子9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四川省绵阳市滨河北路西段268号,我国唯一的磁性材料及器件研发机构,在磁性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58所(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研究,推动了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780厂(国营长虹机械厂),地方在绵阳跃进路,跃进路上有四厂两院(780厂、783厂、796厂、730厂、404医院、电子第11研究院),长虹厂主要生产机载火控雷达,为我国航空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持,后来的长虹电视机则火爆全中国。
![]()
783厂(九洲,国营涪江机器厂),生产二次雷达系统,在雷达技术领域有显著贡献。
796厂(华丰),我国第一家军用连接器科研生产型企业,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730厂(涪江有线电厂):生产军用交换机,保障了军事通信的需求。
![]()
208厂(东方绝缘材料厂),地点在绵竹汉旺镇,生产绝缘材料,为军工产品提供了关键的基础材料。
5023厂(原国营朝阳厂),绵阳南郊,1969年在“三线”建设中由湖南282厂、平秋152厂、西安843厂迁建至绵阳组建的军工企业,主要生产大中口径炮弹,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做出很大贡献,后转型为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并曾生产杜鹃牌自行车出口。
624所(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江油松花岭,专注于航空发动机预设计和大型试验研究,推动了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进步。
857厂(西南金属制品厂),江油厚坝,作为铀同位素分离膜生产厂,在核工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三.万源和达县(三线建设时期属于四川) 062基地 (航天)、064基地 (海军航天) ,两个基地在1985年合并成062基地。有厂所20余个、职工2万余人,是生产航天运载火箭的核心单位之一。
![]()
7102厂(长征机械厂),国之重器生产厂,总装厂建在山洞中,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车间。
7105厂(燎原无线电厂),已从达县宣汉搬到成都龙泉驿,是一家专注于航天电子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大型高科技企业,主要业务包括战略战术武器控制系统、地面测发控系统、海防末制导雷达和天基跟瞄与警戒雷达等。
![]()
062基地还有7111厂(燎火机械厂)、明江机械厂(7304)、铜江机械厂(7303)、平江机械厂(7301)、竹江机械厂(7306)、研究所(7261)等附属单位,至今它们仍然从事航天高科技生产任务,大多数搬迁成都龙泉驿,少数去了温江。
四. 重庆三线建设布局是:南线(长江以南)围绕地面压制火炮和大口径高射炮建设多个主力厂;北线(长江以北)围绕光学仪器、火工产品和炮弹,分别布局一系列工厂;长江沿线,布局造船基地及配套研究所;主城原有几大兵工厂进行改扩建,着重加强防空措施;此外,还有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和其他配套工业……
其中,望江、长安、建设、空压、嘉陵、长江、江陵等厂是兵器工业七大老厂,1956年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中引进苏联的制式武器仿制生产起步,在三线建设时期各厂都进行了改造扩建,实力雄厚。
![]()
497厂(望江机械厂),在江北县郭家沱,前身是1933年在广东清远县成立的广东潖江炮厂,主要生产65式双管37毫米高射炮、74式37毫米双管高射炮和88式双管37毫米自行高射炮。
![]()
456厂(长安机器厂),原国民党第21兵工厂,曾生产多种武器装备,包括54式高射机枪等。1965年,从456厂分出来的一条高射机枪生产线在南溪区新添乡新建216厂(长庆机器厂)主要生产54式高射机枪、95式班用机枪、89式重机枪、88式车装机枪等。
![]()
296厂(建设厂),重庆谢家湾鹅公岩,前身是湖北汉阳兵工厂,中国南方最大的轻武器制造厂,总产量超千万支,从56式、81式、95式、到20式枪械全部生产。
5507厂(空压厂),建于1951年,是中国最早的空气压缩机生产制造厂之一。
![]()
25厂(嘉陵厂),重庆沙坪坝,前身是1875年的江南制造总局龙华枪子厂,抗日战争时期生产三亿发子弹支援前线。是新中国第一家开始“铜代钢”,开始批量生产钢质弹壳的军工厂,抗美援朝的时候生产1.28亿发子弹。军品仍然生产子弹,民品现在主要是生产摩托车。
![]()
791厂(长江电工厂),重庆791厂,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正街174号。主要生产枪弹、炮弹、引信、火工品等军品,是中国最大的枪弹生产基地之一。
![]()
152厂(江陵厂),江北大石坝,原国民党第10兵工厂,主要生产枪炮弹。1994年与长安厂合并,成为长安厂第一工厂。
![]()
147厂(双溪机械厂),重庆綦江区赶水镇,闯产60式122毫米加农炮总装厂。
5057厂(晋江机械厂),江津区夏坝镇,生产大口径火炮配件。
383厂(益民机械厂),主要生产100型和152型高射炮炮弹。1965年由太原晋西机器厂和山西机床厂共同包建。
5017厂(庆江机械厂),1969年3月,因中苏在珍宝岛爆发冲突,紧急抢建,主要生产高射炮。
5027厂(庆岩机械厂),1966年着手建设,1970年全面完工并投入生产,主要制造常规武器(大炮)以及相关零部件。
5007厂(红山铸造厂),主要生产火炮毛坯件的铸造。该厂始建于1966年,1970年7月1日建成投产。
六机部(船舶工业)在重庆分别布置了生产猎潜艇的重庆造船厂(429厂)、生产鱼雷快艇的卫东造船厂(422厂)、生产常规潜艇的川东造船厂(432厂)。
四机部电子工业方面,重庆无线电厂(716厂)是老牌的军事电子工业企业,四机部除划出著名的国营巴山仪器厂(289厂)外,还分建重庆微电机厂(907厂)和国营建安仪器厂(759厂)。原永川地区的126、127、128这3个研究所,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直属机构。
从沿海地区以全迁、分迁、包建等形式,先后内迁和扩建在重庆的基础工业、民用企业共计40个。
在三线建设时期,重庆机械工业还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有22家企业参加军工产品的配套工作。二是因国防军工需要,重庆水轮机厂、重庆通用机器厂、重庆气体压缩机厂、重庆特种电机厂、重庆冷冻机厂、重庆水泵厂、重庆轴承厂和重庆蓄电池厂8家企业由国家拨专项资金建设封闭式的军工产品车间。
![]()
816基地,涪陵白涛镇,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洞库,核工业内蒙古202厂备份厂,因战略态势趋缓而未能投入生产,曾经是国家绝密基地。
五.成都军事工业没有重庆那么发达,但是也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工厂。第一个五年计划,成都也是重点地区,132厂(成都飞机厂)、719厂(新兴仪器厂)、784厂(锦江机器厂)、715厂(宏明无线电器材厂)。
![]()
132厂成都飞机制造厂,第二厂名“峨眉机械厂”,成都黄田坝,三线建设时期主要生产歼击机(如歼-5、歼-7系列),现在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战斗机制造基地,歼-10、歼20、歼-36都来自于该厂。
![]()
719厂也叫国营新兴仪器,最初主要是生产为飞机配套的导航通讯系列产品,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导航通讯工厂。
715厂(宏明无线电器材厂),主要生产电阻器、电容器等电子元件 其产品曾应用于中国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等装备,是综合性电子元件骨干企业。
784厂(锦江机械厂),生产军、民用雷达(如我国第一部B43测高雷达) “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其生产的测高雷达在击落美制U-2侦察机的战斗中屡建奇功。
773厂(红光电子管厂),中国第一支黑白、彩色显像管就来自于该厂,军用显示器主要厂家。
![]()
六.德阳的重工业格局奠定于三线建设时期。当时,国家在德阳布局了以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二重)、东方电机厂(东电)、东方汽轮机厂(东汽) 等为代表的重大装备制造企业。这些企业被誉为“母机工业”,即机械工业的基础,其建设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层的直接关心。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地址在西昌地区,主要任务是卫星发射、航天。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原渡口市,钢铁冶炼,尤其是国防和基建用钢。
长城特钢公司,特殊钢材、军工用材 江油 (绵阳地区) 。
化工与能源, 四川维尼纶厂, 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化工化纤产品 长寿 (重庆地区) 。
泸州在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项目包括泸州工程机械总厂(含长江挖掘机厂、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液压件厂)、泸天化、纳溪丝厂等。
![]()
江律地区三线建设时期布局了国营新兴机械厂(代号467)、国营永进机械厂(代号468)、国营红阳机械厂(代号469)、国营前进机械厂、国营青江机械厂和总后勤部3539制鞋厂、3533印染厂、2342厂、2383仓库、射洪县的3536厂等军需厂。
![]()
乐山地区在三线建设时期的主要三线厂包括夹江核潜艇动力909基地、汉源814基地、东风电机厂(308厂)、605厂、峨眉739厂、585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前身)和峨眉525厂等,还有龚嘴水电站515工程,为三线建设提供能源。
大量军事工业的迁入离不开交通基建,成昆铁路、襄渝铁路等开工建设并建成,改善了西南交通,为三线建设提供物流保障。
三线建设企业的选址严格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很多重要工厂和研究所都建在远离城市的山区或峡谷中,目的是为了应对当时的国际局势,确保战时生产的相对安全 。
尽管强调分散隐蔽,但生产的原材料和产品运输仍需交通支持。因此,大部分企业都沿着成渝、宝成、成昆、襄渝等新修建的铁路干线以及长江、嘉陵江等主要水道分布,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 。
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了相关联的产业,形成了多个工业基地。例如,在成都-德阳-绵阳一线,形成了电子、重型机械和发电设备的制造基地;在重庆周边,形成了常规兵器、船舶和化学工业基地;攀枝花则建成了完整的钢铁工业城市 。
三线建设不仅重塑了四川的工业面貌,其影响更是深远。三线建设为四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到三线建设末期,四川已从一个传统农业省转变为一个工业产值超过农业的省份(1978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4.5%),建立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
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在四川崛起,如攀枝花(钢铁)、绵阳(电子与核物理)、德阳(重型机械),以及得到极大发展的西昌(航天)等 。交通基础设施的巨变,特别是成昆铁路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四川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数百万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从沿海繁华城市奔赴内陆山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了这一奇迹 。这种精神财富至今仍在当地传承。
总而言之,四川(包括重庆)的三线建设是企业布局、产业规划和战略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深刻地改变了四川乃至整个西部的经济地理格局,其留下的工业基础、基础设施和城市骨架,以及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