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逆袭:39岁行长背后的银行用人新逻辑
当大多数80后还在职场中打拼时,1986年出生的陆鼎昌已悄然登上常熟农商行行长的位置,成为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最年轻的行长。这位从信贷员起步的银行家,用16年时间完成了从基层员工到掌舵者的蜕变,其晋升轨迹打破了人们对银行高管任命的传统认知。
![]()
在陆鼎昌的履历中,没有"空降"的突兀,只有扎实的进阶:信贷员、支行行长、分行副行长、普惠金融部总经理,直至副行长。与他同期获任的两位副行长同样呈现鲜明的基层特征——张康德从高校辅导员转型而来,倪建峰则历经柜员、支行副行长等十余个岗位。这种"土生土长"的干部培养模式,正在成为中小银行人才战略的新趋势。
常熟农商行对内部培养的执着有其深层逻辑。前任行长包剑同样以81年出生的年龄执掌过该行,其职业生涯同样始于柜员岗位。这种连续性透露出一个信号:相较于外部引进"明星经理人",深耕本土、熟悉业务的内部人才更受青睐。数据显示,该行2024年营收、净利润分别实现10.53%和16.2%的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继续保持8.15%和12.82%的双位数增速,在银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亮眼。
内部晋升机制的优势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是业务适配性,历经多个岗位磨练的管理者更了解产品线痛点,如陆鼎昌在普惠金融部的经历使其对小微信贷具有独特洞察;其次是文化认同度,内部成长的干部对组织价值观的践行更为自觉;更重要的是激励传导效应,可见的晋升通道能激活整个团队的进取心。正如某位银行人力资源总监所言:"当年轻人看到同事因业绩突出获得提拔时,比任何企业文化宣讲都更具说服力。"
银行业年轻化浪潮已呈星火燎原之势。恒丰银行白雨石(82年)、苏州农商行王亮(82年)等少壮派行长相继涌现,A股上市农商行中已有80%出现"80后"高管。这些新生代管理者正在改写行业规则:他们更擅长数字化工具应用,更注重年轻客群需求,在风险控制与业务创新间寻找平衡点。某城商行董事会成员透露:"我们选择年轻干部不是冒险,恰恰是规避风险——他们更清楚当下市场真正的风险点在哪里。"
当然,质疑声始终存在。有人认为年轻管理者缺乏危机处理经验,但现实给出了不同答案。在2024年某次区域性金融风险事件中,某85后分行长凭借对当地企业状况的熟悉,仅用72小时就完成风险排查,其解决方案被总行作为范本推广。这种对基层生态的深刻理解,正是科班出身的高管难以企及的优势。
常熟农商行的案例揭示了一个职场真理:在制度逐渐透明的当下,真正决定晋升的不再仅是资历深浅,而是能否创造可量化的价值。该行小微金融业务在陆鼎昌任内市场份额提升5个百分点,这种实打实的业绩成为最好的晋升背书。对于数百万银行从业者而言,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当抱怨"潜规则"时,或许更该自问是否在核心岗位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银行人才战略的转向折射出整个金融业的进化方向。在利率市场化、数字化转型的双重压力下,那些既懂传统业务又具备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基层逆袭者",正在成为最抢手的人才资源。这种变化不仅重塑了组织晋升逻辑,更重新定义了金融精英的成长路径——没有捷径可走,但每一步都算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