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七十周年发展暨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举办。记者从会议现场获悉,人大新闻学院发布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系列成果,并首次发布了为应对智能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的“明新大模型1.0”。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正规高等新闻教育机构。自2005年至今,人大新闻学院持续举办十届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为中外新闻传播学前沿议题研究搭建起多元对话、协同发展的平台。本次会议以“全球沟通、理解与信任:未来传播与未来社会”为主题,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知名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院长、300余位海内外校友代表、师生代表等参会。
方汉奇等不同年代院友、教师代表回顾学院往事
在会议现场,来自不同年代的院友、教师代表回忆了在人大新闻学院求学、任教的故事。
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表示,人大新闻系的创办是中国新闻史和中国新闻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事情。人大新闻系自创立之初便展现出系统的办学格局,逾百人的教学团队融合了各领域骨干,同步配置了教研室、独立印刷厂等教学实践设施;迄今为止培养了大批新闻理论和实践人才,为教材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新闻教育的“领头羊”。未来,期待学院在新闻教学、科研与实践方面继续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更大成就。
1966届校友、《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作者陈锡添表示,在人大新闻系的求学岁月为他奠定了坚实的职业根基,赋予他扎实的笔力和观察时代、理解大局的深远眼光。恩师甘惜分“政治家办报,小局服从大局”的教诲,成为他职业生涯的精神指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寄语学子,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秉持家国情怀写有力量的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郭庆光,2015届院友代表、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毛湛文,2020届院友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奇光等人也分别讲述自己与人大新闻传播教育的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史》、明新大模型1.0等成果发布
会上还发布了人大新闻学院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系列成果。
现场,《安岗新闻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史》正式发布。其中,安岗为新中国第一代新闻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首任系主任,《安岗新闻思想研究》基于大量一手史料首次对安岗新闻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历史化考察,入选“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史》以时间为轴、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全面梳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70年办学发展历程,兼具史料价值与学术深度。
应对智能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正式发布“明新大模型1.0”。该模型由新闻学院和高瓴人工智能学院联合研发,整合了“深澜·DeepPulse”深度报道助手、“睿析·OpinionPulse”舆情推理模型、“和鸣·GlobalPulse”国际社媒内容生产系统三大核心智能体,分别面向可信新闻的深度生产、舆情动态的推演分析、全球社交内容的智能传播等关键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与舆情治理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应对智能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会议现场,“未来传播创新联盟”正式启动。该联盟旨在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汇聚学界智慧与业界力量,共同推动人才培养与实践的创新突破。联盟将聚焦未来传播形态与生态,致力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尖端科研项目攻关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为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打造融通共进的创新共同体。
该学院还发布了“面向2035的十年学科发展路线图”。未来十年,人大新闻学院将聚焦三大方向,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新闻传播学科:基于中国经验、世界问题、人类的困惑开展知识创新和理论创造,推动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中国学派;打造“人文+技术”的能力基座,促进理论解释力与实践行动力的融通,为人文社会科学彰显硬实力探索新路;面向未来传播与未来社会,努力成为新的世界人才培养中心和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家摇篮。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付春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