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外籍游客在庐山景区脱衣戏水的视频近日引发热议。画面中,他们不仅无视"禁止下水"的警示牌,还将救生圈当作玩具,现场遗留香皂盒等物品。更令人深思的是,这起发生在2025年4月的事件,直到7个月后才被景区正式回应。这场风波暴露出公共场所规则执行的深层困境——当警示标识沦为摆设,当管理总在舆情发酵后被动反应,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景区治理的逻辑?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警示牌为何挡不住违规脚步
![]()
image
石门涧景区"爱池"水潭边竖立的"禁止下水"标识,在这场事件中成了最讽刺的背景板。三名外籍游客不仅堂而皇之地脱衣洗澡,还挪用救生设备嬉戏。这种明目张胆的违规行为,折射出两个残酷现实:一是部分游客对规则的漠视已发展到近乎挑衅的程度,二是景区的日常巡查机制形同虚设。
![]()
image
类似情况并非孤例。从长城刻字到敦煌壁画旁拍照,公共场所的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但庐山事件的特殊性在于,涉事者将本应保障安全的救生圈变为娱乐工具,这种对公共资源的滥用更具破坏性。景区管理方在通报中将此归咎于"管理疏漏",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为何警告标识、巡查人员等防线会集体失效?
![]()
image
七个月后的致歉暴露管理惰性
事件发生于2025年4月,直到11月14日景区才发布正式通报。这种"慢半拍"的应对模式,暴露出当前景区管理的通病——将"事后致歉"当作危机处理的终点。通报中提到的"加强日常巡查""强化劝阻机制"等整改措施,本质上仍是传统管理思维的延续。
真正有效的管理应当具备预见性和即时性。对比国内外先进案例,有的景区采用智能监控系统自动识别危险行为,有的建立游客违规实时反馈平台。庐山景区若仅满足于事发后的致歉和承诺,难保不会再现"救生圈变玩具"的荒唐场景。管理疏漏不能总用"加强"二字轻描淡写带过,需要的是可量化、可追溯的责任机制。
文明旅游需要"软约束"更需"硬底线"
事件曝光后,网友的愤慨情绪主要指向游客素质问题。确实,将香皂盒遗留在景区、把救生设备当嬉戏工具的行为,反映出对公共环境和他人的极端不尊重。但单靠道德谴责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景区必须建立更具威慑力的规则执行体系。
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有的景区对违规游客处以高额罚款并列入黑名单,有的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限制屡犯者入园。庐山景区在致歉声明中呼吁"共同维护环境",但若缺乏具体惩戒措施,这类呼吁难免流于形式。文明旅游生态的构建,既需要宣传教育这样的"软约束",更离不开制度设计的"硬底线"。
这起事件不应止于对三名游客的批评或景区的一纸致歉。它暴露出公共场所管理中存在警示失效、反应滞后、惩戒缺位等系统性问题。当救生圈不再是安全保障而成了戏水玩具,当警示牌沦为游客照片的背景而非行为准则,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让规则长出牙齿?如何使管理跑在舆情前面?答案或许就在于建立即时响应机制、完善技术监管手段、制定分级惩戒措施。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禁止下水"的标识沦为下一个被戏弄的对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