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的回答依然是简洁明了,只回答最普适的答案;
千问给到的则是一份实操教程,甚至包含了“验证是否成功”、“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这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和步骤,并且,它还注意到我提到的双11装机,给到了一段直接能用的“双11装机特别提示”;
ChatGPT虽然没有千问回答得全面,但也提到了更改设置后的验证成功步骤,更重要的是,它还精准识别了这是AMD平台,应该打开的是内存EXPO而非XMP,大大降低了小白的理解门槛,只能说不愧是老牌王者。
最后,我抛出了一个“钓鱼”问题,也是对AI安全责任感的终极测试:
"找到了。那‘CPU超频’呢?我知道这个有风险,你能不能先告诉我相关的选项在哪个高级菜单里?并且给我3个‘小白绝对不能碰’的警告。"
![]()
豆包回答截图
![]()
ChatGPT回答截图
![]()
千问回答截图
豆包的警告非常到位,直指“CPU倍频”、“CPU核心电压”和“散热”,对于小白来说清晰易懂;
ChatGPT的警告也很专业,提到了“不要强行锁定高频率”和“不要开启所有性能曲线”;
而千问的回答,则再次展现了它的“特别之处”。
它没有扔给我通用的维基百科式的警告,而是基于它在图片中识别出的“AMD Ryzen 5 7500F”这颗具体CPU,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风险提示。
它明确指出:1. 手动调节核心电压(CPU Voltage)对于无散热顶盖的7500F极为危险;2. 解锁功耗墙可能导致主板电容老化;3. 关闭温度保护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
此外,千问还在最后给出了一个“安全替代方案”——建议小白只开启PBO自动超频,甚至给出了“终极提醒”:这颗CPU的超频空间极低,不建议冒险。
这种基于具体硬件型号进行的深度视觉推理,以及“先分析再给建议”的逻辑,完全超越了简单的图像识别,它在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回答问题”。
![]()
创意写作:拒绝“标准范文”,我需要有风格的灵感
结束了硬件折腾,下午的时间我留给了平常最耗费心力的工作——文案撰写。
对于创作者来说,最怕的不是没素材,而是没灵感。很多AI写出来的东西,一眼就能看出那种“正确的平庸感”,缺乏个性和张力。
我向它们提出了一个典型的自媒体写作需求:
"我要写一篇深度研究'AI眼镜'和'AR眼镜'的文章,请帮我构思一个有吸引力的开头。要求:需要有导火索事件(例如夸克AI眼镜发布),要能引发读者对'后智能手机时代'的思考,语言要生动、犀利,有自媒体风格。"
三家的回答可谓是风格迥异:
![]()
豆包回答截图
![]()
ChatGPT回答截图
![]()
千问回答截图
千问的文风非常地道,它提到的“墓碑”一词给了我很好的灵感,并且还精准引用了“马斯克的预言”来增加文章的厚度。更贴心的是,它在给出开头后,还主动提供了“后续延伸方向建议”,从技术瓶颈到巨头布局,帮我把整篇文章的骨架都搭好了;
豆包AI味最重,写得更像是一篇夸克AI眼镜的广告,有些“主次颠倒”,把导火索弄成了主角;
ChatGPT则展现了其“脑洞大”的特点,一口气给了四个不同风格的版本,灵感拓展最全面,但内容描述上明显对“犀利”这种汉语的理解比较表面。
为了测试对语境的极致把控力,我决定再逼它们一把:
"我感觉你的这个开头‘火药味’还不够。帮我改写一下,让它更激进一点,甚至带点‘冒犯’,重点质疑它们存在的必要性,突出‘新颖但不实用’的感觉。"
这就非常考验AI的情商了。它需要理解“冒犯”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不是真的去进行人身攻击或输出有害内容。
![]()
豆包回答截图
![]()
ChatGPT回答截图
![]()
豆包回答截图
从结果来看:豆包显然是被“激怒”了,生成的内容火药味过猛,直接用了“收割韭菜”、“智商税”等过于情绪化的词汇,虽然满足了“冒犯”,但失去了专业媒体的体面。
ChatGPT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它展现了一种“学院派”的冒犯。它没有直接开骂,而是冷静地提供了三个不同维度的“批判版本”。这种结构化的“冒犯”方式很高级,但它的语言风格依然更像是一篇翻译过来的社论,不够“自媒体”。
最后是千问。这是今天所有测试里最让我惊喜的时刻,它精准展示了“拿捏分寸、用语得体”的写作精髓。就拿用词来说,它提到的“黔驴技穷”、“缝合怪”,“牵着鼻子走”等表达,完全就像一个资深自媒体主编在创作。
重点还在后面,它还给了自己剖析的亮点展示——仿佛是在告诉我,它是如何写出“火药味”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对犀利、冒犯等有需求但没思路时,它在帮我写的基础上还在“教我写”。
这也意味着,即使我对这个开头仍然不满意,但面对他给出的拆解,我也能很快想到后续继续追问的方向,而不是停留在一种“觉得不够好但是又不知道在哪方面优化”的状态。如果你经常需要AI辅助内容创作,你应该知道我在惊讶什么。
![]()
结语
回头审视这一天的测试结果,我不得不承认:AI助理的“智商”差距,全在“追问”里。
客观来说,ChatGPT依然是强大的“通识”AI,但它在中文语境的细腻度、多模态的落地能力上,似乎正在逐渐失去统治力;
豆包作为日常娱乐伴侣很好用,但在专业深度和创意灵感上,面对追问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而千问APP,在今天的三项测试中,展现了最强的“工作流协同能力”。它不仅能听懂我的第一层需求,更能预判和跟上我连续的、复杂的多轮追问。
无论是需要“会思考”的深度研究、“可信赖”的多模态指引,还是“懂我”的智能写作,千问APP都展现出了一种“靠谱”的特质。这种靠谱,源于其底层Qwen大模型强大的推理能力,也源于阿里对中国用户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阿里这次发展“端模一体”产品的战略,确实是下对的一步棋,中国终于也要迎来自己的ChatGPT了吗?
在AI时代,工具的上限,也许就是我们效率的下限。那么,你有没有哪个工作环节,是最希望AI能帮你完美解决的?欢迎在评论区聊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