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北京。
春末,天气晴朗,斑驳的阳光透过枝叶洒在 302 室的防盗门上。邻居王阿姨提着菜篮子经过,第三次下意识地瞥了眼那扇紧闭的门。
屋子里的人,已经30天没出过门了。
![]()
302 室的住户是24 岁的清华毕业生,叫苏晚,两个月前刚搬来。王阿姨对这个文静漂亮的姑娘印象很深,她领养了一只柯基,取名 “豆包”。每次苏晚开门取外卖,小家伙总会摇着短尾巴蹭到门口,眼睛圆溜溜的,格外讨人喜欢。
可从三十天前开始,一切都变了。苏晚不再出门遛狗,每天准时送达的外卖被放在门口的脚垫上,第二天再由新的外卖覆盖。
起初王阿姨没在意,只当是年轻人工作忙,可接连半个月,门口的外卖堆成了小山,变质的气味混着隐约的腥气从门缝飘出,偶尔还能听到屋内豆包焦躁的低吠,却始终不见苏晚露面。
“这姑娘不会出什么事了吧?” 王阿姨心里犯嘀咕,她试着敲了敲门,“小苏?在家吗?”
屋内一片死寂,只有豆包的叫声变得急促起来。王阿姨又敲了几遍,依旧无人应答。她忽然想起,两天前深夜起夜时,还瞥见 302 室的卧室亮着灯,当时以为苏晚只是在熬夜工作,现在想来,那灯光透着说不出的诡异。联想到最近新闻里独居女性的安全事件,她越想越怕,转身就往小区物业跑,在物业的劝说下,最终拨通了报警电话。
下午三点,两名民警赶到现场。敲门无果后,征得物业同意,锁匠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防盗锁。门刚推开一条缝,一股混杂着消毒水、变质食物和淡淡腥气的味道扑面而来,民警皱了皱眉,推开了门。
屋内的景象让众人都沉默了。
没有预想中的杂乱无章,反而整洁得有些反常。
![]()
客厅的沙发摆放整齐,茶几上没有任何杂物,地板干净得能反光。门口的外卖堆已经被清理,分类装在两个垃圾桶里,其中一个装满了空奶茶杯和餐盒,另一个则是打包好的生活垃圾,显然是被人刻意整理过。
空调开着 16℃的低温,冷风吹得人打寒颤。民警往里走了几步,发现卧室的窗帘紧闭着。
“有人吗?” 一名民警喊了一声,随手拉开了窗帘。
阳光涌入的瞬间,两人看清了卧室里的情景。
苏晚穿着一身浅色睡衣,仰面倒在床边的地毯上,脸色苍白如纸,双目紧闭,已经没有了呼吸。而那只柯基豆包,蜷缩在她脚边,见到陌生人不吠叫,只对着床头柜方向低鸣。
民警立刻封锁现场,通知法医和技术科人员赶来。法医初步检查后,低声对同事说:“死亡时间大概在七天前,死因初步判断是急性药物中毒,具体毒物成分需要回去化验。”
技术科的人员开始仔细勘查现场。门窗完好,没有任何强行闯入痕迹,锁芯也没有被撬动的痕迹 ,这让民警格外疑惑,若无人强行闯入,凶手是如何进出的?
屋内所有家具表面都擦拭得干干净净,别说指纹,就连一丝毛发都没有找到。床头柜上放着苏晚的手机和电脑,开机后发现已经被彻底格式化,数据无法恢复。
“太整洁了。”
一名技术人员直起身,语气里带着疑惑,“像是凶手刻意清理过,看来这凶手反侦察意识很强。不过……王阿姨说两天前还看到屋里亮灯,这和死者死亡时间明显矛盾,难道是她看错了?”
另一名民警蹲下身,试图安抚豆包。小家伙却突然挣脱,跑到床头柜角落,用鼻子蹭着什么,对着那里低声嘶吼。民警顺着它的目光看去,在地毯的缝隙里,发现了一根极细的深蓝色尼龙线,大约只有两厘米长,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这是什么?” 他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尼龙线,放进证物袋,“看起来像是某种衣物上的加固线。”
与此同时,民警调取了小区的监控录像,可眼前的画面让所有人都眉头紧锁……
近一个月的监控里,给 302 室送外卖的骑手 “不止一个”。
前二十天,是个身形偏瘦、身高约 175cm 的骑手,始终戴着黑色口罩和红色头盔,每次配送都低着头,从单元楼后门的消防通道进出,全程避开正面监控,停留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十天前开始,送外卖的人换成了一个身高约 185cm、体型壮硕的骑手,戴白色口罩和蓝色头盔,配送路线却和之前一模一样,依旧只走消防通道,从不与人交流。
![]()
最诡异的是,王阿姨看到灯光的两天前深夜,监控里确实有一个外卖骑手走进了单元楼,停留半小时后离开。但这个骑手既不是瘦高的那个,也不是壮硕的那个 此人身高约 170cm,中等身材,穿的外卖工装袖口少了一颗纽扣,头盔是灰色的,全程低着头,连走路姿势都和前两人截然不同。
“三个不同的骑手?” 负责查看监控的民警脸色凝重,“可外卖平台显示,302 室近一个月的订单都由同一个账号‘陈默’接收配送,怎么会出现三个不同的人?”
更让人费解的是,三个骑手的配送时间完美衔接,没有任何空档,且都只给 302 室配送,从未接过小区里其他住户的订单。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带队的李警官指着屏幕,“三个身高、体型、衣着都不同的人,却用同一个账号配送,还只送同一户,大概率是故意混淆视线。王阿姨看到的灯光,就是其中某个人深夜潜入时开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误以为苏晚还活着。”
民警立刻联系外卖平台,查询骑手 “陈默” 的信息。平台数据显示,陈默入职时间正好是苏晚搬来小区后不久,近一个月的配送记录全部都是 302 室,最后一单配送时间是七天前,备注栏写着 “放门口,无需敲门”。而在那之后,陈默就提交了离职申请,账号已注销,预留的手机号也变成了空号。
“陈默……” 李警官看着这个名字,指尖敲击着桌面,“查这个陈默的身份信息,还有苏晚的社会关系,重点排查她的同学、朋友。另外,查清楚这三个骑手的真实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苏晚的父母接到通知后,连夜从外地赶来。面对女儿的离世,两位老人悲痛欲绝。苏父红着眼睛告诉李警官,苏晚从小就优秀,高考考上清华后,一直专注于学业,性格有些内向,没什么复杂的社会关系,唯一让他们担心的,是高中时的一段恋情。
![]()
“小晚高中时和一个叫陈默的男生谈恋爱,” 苏母哽咽着说,“那个男生成绩不好,我们一直反对。后来小晚考上清华,那个男生高考失利,小晚就提出了分手。从那以后,我们就再也没听过这个名字,也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
李警官心里一动,立刻让同事调取陈默的身份信息。查询结果显示,陈默和苏晚是同一所高中的学生,老家在同一个县城。高考失利后,陈默辗转多个城市打工,半年前来到北京,入职了这家外卖平台,登记的住址是一个临时出租屋。更关键的是,陈默的身高正好是 175cm,与监控中第一个瘦高骑手的体型完全吻合。
“立刻去陈默的出租屋!” 李警官当即下令。
民警赶到陈默登记的出租屋时,房门虚掩着。推开门,屋内已经人去楼空,只剩下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屋内同样被清理得很干净,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线索。但在床头柜的暗格里,民警找到了一把小巧的钥匙, 经过比对,正是 302 室的房门钥匙。
“原来他有苏晚家的钥匙!” 一名民警恍然大悟,“这就能解释他为什么能自由进出,还没留下强行闯入的痕迹。那两个不同体型的骑手,应该是他找的帮手,目的就是掩盖自己的真实行踪。”
![]()
法医的化验结果很快出来了。苏晚体内的毒物是一种罕见的速效毒药,易溶于水,代谢速度极快,若不是及时送检,很难检测出来。而那根深蓝色尼龙线,经过鉴定,来自某品牌外卖员工装的袖口加固线,这种工装正是陈默所在外卖平台统一发放的。
“证据链越来越清晰了,” 李警官分析,“陈默可能因为当年苏晚提出分手,一直怀恨在心。他来到北京后,通过某种方式找到了苏晚的住址,入职了她所在小区的外卖平台,专门负责给她配送外卖,就是为了摸清她的生活习惯。至于这把钥匙,大概率是苏晚当年恋爱时给他的,分手后没来得及收回,或者是他后来偷偷配的 …… 不管哪种,都说明他早有预谋。”
可新的疑问又冒了出来:陈默找的两个帮手是谁?他们为什么愿意帮陈默混淆视线?这两个人是否参与了作案?
为了找到答案,民警再次梳理监控录像,发现了一个细节:三个骑手虽然外形不同,但每次配送时,都会下意识地摸一下腰间 ,这个动作引起了警察的主意。而且他们进出单元楼时,都会避开同一个监控探头,可能是陈默提前交代过的。
民警通过外卖平台的后台数据,查询到陈默入职时填写的紧急联系人是一个叫 “张浩” 的人。查询张浩的身份信息后发现,他是陈默的同乡,半年前和陈默一起来到北京,在一家工地打工,身高正好是 185cm,与监控中那个壮硕骑手的体型一致。
“找到张浩,就能找到另一个帮手!” 李警官立刻安排人手排查张浩的行踪。
两天后,民警在郊区的一个工地宿舍里找到了张浩。面对民警的讯问,张浩起初还想隐瞒,但在证据面前,最终如实交代了情况。
“我是被陈默逼着来帮忙的,” 张浩低着头说,“他欠了我五万块钱,说只要我帮他送一个月外卖,就把钱还我。他还说,只是让我帮忙跑腿,不用管其他的,我没想到他会杀人。”
张浩供述,陈默找到他后,给了他一套外卖工装和头盔,让他每天按照指定时间、指定路线给 302 室送外卖,全程不能摘口罩,不能和任何人说话,只走消防通道。陈默则躲在暗处观察,确保没有出现意外。至于那个身高 170cm 的骑手,张浩并不认识,只听陈默说 “是另一个帮忙的朋友”,具体身份他不清楚。
“陈默说,302 室的住户是他的前女友,当年甩了他,他就是想恶心恶心她,” 张浩的声音带着后怕,“我真不知道他要杀人,要是知道,我怎么也不会帮他的。”
根据张浩提供的线索,民警很快找到了第三个骑手, 一个名叫 “刘磊” 的无业游民,他是陈默在网吧认识的,陈默用两千块钱雇佣他,让他在两天前深夜潜入小区,打开 302 室的灯,制造苏晚还活着的假象。
“我就是为了赚点钱,” 刘磊懊悔地说,“陈默给了我一把钥匙,让我半夜进去,开了灯就走,别的什么都不用做。我进去的时候,屋里黑漆漆的,没敢多待,也没发现什么异常,现在想想,真是太可怕了。”
刘磊还交代,陈默对他要求极其严格,甚至提前带他勘察了三次小区的监控盲区,确保每一步都不会被拍到正脸。而且陈默反复叮嘱他,作案当天一定要穿和前两人不同的工装和头盔,走路姿势也要刻意改变,就是为了让警方误以为是不同的人在配送,混淆侦查方向。
“他太狡猾了,” 李警官皱着眉,“不仅自己作案,还找了两个帮手制造假象,反侦察意识远超常人。”
民警查询了陈默的行踪轨迹,发现他离职后,并没有离开北京,而是消失在了市区的一个城中村。这个城中村地形复杂,人员流动性大,想要找到一个刻意隐藏的人,如同大海捞针。更让人头疼的是,陈默没有使用身份证购买过火车票、飞机票,也没有任何银行卡消费记录,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
“他很清楚我们的侦查思路,” 李警官说,“看来我们得换个思路,从他的社会关系入手,看看有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民警联系了陈默的老家,得知他父母早逝,没有其他亲人。高中同学大多与他断了联系,只有一个曾经和他关系不错的男生透露,陈默当年分手后,曾说过 “一定要让苏晚后悔” 的话,而且他性格孤僻,自尊心极强,很容易记仇。
案件陷入了僵局。陈默就像一个幽灵,作案后彻底消失,只留下一把钥匙、一根尼龙线。
几天过去了,案件没有任何进展。李警官再次来到案发现场,希望能找到被忽略的线索。
推开门,空调依旧开着低温,屋内的气味比之前淡了一些。豆包被暂时寄养在派出所,今天特意带它过来,看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
一进卧室,豆包就直奔苏晚倒下的地方,趴在地毯上,发出呜呜的哭声。过了一会儿,它突然起身,跑到床头柜前,用爪子扒拉着抽屉。
李警官心里一动,打开了床头柜的抽屉。抽屉里放着一些女生的小物件,口红、发卡、笔记本,还有一本高中同学录。
他拿起同学录,慢慢翻开。里面记录着苏晚高中时的点点滴滴,有同学们的签名和祝福。翻到最后几页,一张泛黄的合影掉了出来。照片上,苏晚和一个男生并肩站着,男生眉眼清秀,笑容有些腼腆。
“这应该就是陈默吧?” 李警官看着照片上的男生,和外卖平台登记的身份信息照片比对,确实是同一个人。
豆包突然对着照片叫了起来,声音急促,带着愤怒。李警官拿起照片,豆包就跳起来,用鼻子蹭着照片上的陈默,喉咙里发出低吼。
“看来它认识陈默,” 李警官若有所思,“而且对他充满了敌意。”
他继续翻看同学录,在陈默的签名旁边,苏晚用娟秀的字迹写了一行小字:“愿我们各自安好,前程似锦。” 字迹后面,画了一个小小的笑脸。
“看来当年二人分手,是苏晚提出的。” 李警官喃喃道,“现在这个社会,男女分手很正常,可陈默一直怀恨在心,甚至不惜痛下杀手。”
就在这时,豆包又有了新的动作。它跑到客厅的沙发底下,用爪子扒拉着什么。李警官蹲下身,伸手进去摸索,摸到了一个小小的东西。
拿出来一看,是一个录音笔。
录音笔已经没电了,李警官立刻让人送去技术科充电。很快,录音笔被修复,里面的内容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