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地时间11月13日,德国财长克林拜尔一句“我们不想要中国垃圾”,把中国跨境电商平台送到欧洲市场的低价商品推到了风口浪尖。
他话说得直接,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出口商品。但与此同时,他又将于11月17日访问中国。
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不仅暴露出德国政府内部应对外部经济压力的复杂心态,也折射出欧洲在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下的现实焦虑。
![]()
中国电商如何 “占领” 欧洲市场?
故事的起点,是欧盟实施多年的便民政策:150 欧元以下的个人进口包裹可免征关税。
这一规则原本是为简化小额跨境交易通关流程、减轻海关查验压力,却意外成为中国跨境电商开拓欧洲市场的 “金钥匙”。
![]()
近年来,中国电商平台在欧洲市场扩张迅速。
从十几欧元的服饰、几十欧元的日用品到百元级小家电,“中国制造” 凭借过硬质量和亲民价格,迅速俘获欧洲消费者。
不同于传统贸易的层层分销,中国卖家通过跨境物流直接送货上门,省去中间环节,既降低成本又提升效率。
![]()
对欧洲消费者而言,这是 “双赢” 消费革命,花更少钱买到多样实用商品。
对中国卖家来说,欧洲市场带来可观规模效应,2024 年中国跨境电商对欧出口额同比增长 23%,超七成订单是 150 欧元以下的小额包裹。
![]()
这一繁荣让欧洲本土零售商倍感压力。
德法等国中小制造企业生产成本高、库存周转慢,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纷纷向政府施压要求限制中国商品涌入。
![]()
德国的双重算盘
面对本土企业诉求,欧盟选择调整关税政策。
当地时间 11 月 13 日,欧盟成员国财长会议一致同意,尽快取消 150 欧元以下进口包裹的免税待遇,建立全新征税机制。
克林拜尔的 “垃圾论”,更将政策调整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
![]()
令人费解的是,就在发表强硬言论的同时,德国公布了克林拜尔的访华计划,核心议题并非贸易而是金融合作。
这种 “一手打、一手拉” 的操作,暴露了德国经济的现实困境与政策分裂性。
而且德国的算盘十分明确:低端制造业领域靠关税阻挡中国商品,为本土企业 “护航”;高端金融领域则借助中国市场开放红利扩大业务。
![]()
这种 “选择性开放” 本质上是只想要利己合作,不愿接受公平竞争,违背了经济全球化互利共赢原则。
但贸易合作从来不是单向的,中国消费者购买德国汽车、机械,中国企业接受德国金融服务的同时,德国消费者也受益于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
这种双重标准既损害德国国际信用,也难以支撑稳定的对华经济战略。
![]()
政策变脸之后:谁来为保护主义埋单?
欧盟取消免税政策的消息,让中国跨境电商卖家陷入焦虑。
一位主营家居用品的卖家算了一笔账:关税落地后,每件商品成本至少上涨 15%-20%,征税后要么涨价压缩销量,要么降价压缩利润。
对欧洲消费者而言也无疑是 “福利缩水”:原本 100 欧元能买到的中国产耳机,未来可能涨价至 120 欧元以上;商品选择也会因部分中国卖家退出而变得单一,生活成本将直接增加。
![]()
更关键的是,欧洲本土企业未必能从中受益。
经过数十年产业转移,欧洲很多低成本制造业已外迁,本土供应链难以短期内替代中国商品供给。
行业分析指出,政策实施后,欧洲市场可能出现 “商品涨价、选择变少” 的局面,而非 “本土产业崛起”。
就连法国消费者协会也发出预警:“贸易保护主义不会带来公平竞争,只会让消费者的钱包受损。”
![]()
对中国而言,短期出口虽会受影响,但长期来看,这场压力将倒逼出口结构升级。
如今 “中国制造” 早已不是 “低价” 代名词,在质量、设计、服务等方面均有质的飞跃,越来越多企业注重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
![]()
合作才是唯一出路
面对关税风波,中国始终秉持清晰理性的态度,希望欧盟公平对待中国产品,维护开放透明的营商环境,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
事实上,中欧贸易早已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24 年双边贸易额达 8500 亿欧元,中国连续多年是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这样的合作规模绝非贸易保护政策所能割裂。
![]()
对欧洲来说,与其纠结于阻挡中国商品,不如聚焦自身竞争力提升: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通过内部改革激发经济活力,而非 “画地为牢”。
对中国跨境电商而言,这场政策变动也是转型契机。
可通过建立海外仓、本地化运营规避关税风险,通过提升产品设计、打造自主品牌摆脱低价依赖,通过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多元化布局。
![]()
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是一把 “双刃剑”,伤别人也伤自己。
德国财长的矛盾态度,恰恰说明欧洲在贸易政策上的摇摆不定 —— 既想享受全球化红利,又不愿承担竞争压力。
但历史已经证明,开放合作才是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封闭对抗只会陷入孤立。
![]()
这场围绕 150 欧元关税的博弈走向尚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违背市场规律、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政策都难以长久。
欧洲需要明白,真正的竞争力是在公平竞争中磨炼出来的;中国也会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出口商品的质量与附加值。
中欧作为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理应摒弃零和思维,坚守互利共赢原则,共同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与繁荣。
![]()
文献参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