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那是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坐在老宅的木门槛上,看祖母在灶间忙碌。
“阿婆,晚上吃什么呀?”我探头问。
“粗茶淡饭,养人哩。”她头也不抬,手里的红薯切成均匀的块状,和淘好的糙米一起倒进铁锅。灶膛里的火苗舔着锅底,发出温柔的噼啪声。
这让我想起中午在城里和朋友的聚餐——一桌子珍馐,从开胃菜到甜品十二道,大家谈笑风生,吃到再也塞不下为止。结账时,朋友摸着圆滚滚的肚子苦笑:“撑得走不动了,晚饭肯定省了。”
“阿婆,现在人吃饭都这样吗?非要吃到十分饱。”
祖母往灶里添了把柴火,火光映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从前啊,我们是没得吃。你爷爷年轻时下地,一顿能吃五大碗粥,那是饿的。现在你们……”她摇摇头,“是吃得太满,把脾胃的路都堵上了。”
她告诉我,太爷爷是个老中医,常说要“饿着养孩子”。“不是真让孩子挨饿,是留三分空。脾胃就像这灶膛,柴塞得太满,火就烧不旺了。”
锅里的粥开始咕嘟冒泡,红薯的香甜混着米香飘出来。祖母掀开锅盖,蒸汽氤氲中,她的声音格外清晰:“你看这粥,用的是带糠的糙米,加了红薯块。你们现在吃的米太白,像雪一样,倒是好看,可养分都磨没了。”
我想起办公室抽屉里常备的消化药,还有同事们普遍抱怨的便秘问题。我们吃最精致的餐点,身体却越来越不畅快。
“便秘的人多,就是因为吃得太‘干净’。”祖母用勺子搅着粥,“粗粮是好东西,你太爷爷说,它们像扫帚,能把肠胃打扫干净。现在倒好,正经主食不吃,把这些当零嘴了。”
粥熬好了,祖母给我盛了七分满的一碗。“吃七分饱,留三分饥,这是老话。不是亏待自己,是给脾胃留余地。就像做人,事事做太满,反而没有回转的空间了。”
我接过那碗看似朴素的粥,米粒饱满,红薯金黄,几颗红枣点缀其间。尝一口,糙米特有的嚼劲让人不得不细细咀嚼,红薯的甜味在口中慢慢化开。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养生不在山珍海味,而在这种恰到好处的“留白”。祖母这辈人经历过饥荒,懂得饥饿的滋味,却也深谙过饱的危害。她们在粗茶淡饭中找到平衡,在七分饱中品味生活的真味。
如今,每当我面对满桌佳肴想要大快朵颐时,总会想起那个傍晚,祖母在灶火前说的话:“身体就像这口锅,装得太满,再好的食材也熬不出香味。留点空,火才能旺,粥才能香。”
这大概就是吃的智慧——不在于多,而在于适度;不在于精,而在于完整。在物质丰盈的年代,学会给身体留白,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养生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