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深夜,中国外交部罕见连夜发声,一纸对日旅行警告迅速刷屏,“近期内不要去日本旅行”。
![]()
网友们还在猜是突发事件,结果一查源头,全指向一个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她在国会一句“存亡危机”的表态,点燃了中日之间本就紧绷的神经线。
从深夜警告到高层约见,中方用48小时告诉世界:有些话,不是随便说说的。高市这波操作,不只是“嘴快”,是实打实地踩到了中国的红线。
高市早苗在国会正式答辩中将台海局势与“日本存亡危机”挂钩,实际上是将日本未来的安全政策与中国内政强行捆绑。
这不仅极具挑衅意味,更是一种赤裸裸的战略表态:日本准备好以“介入”为前提,塑造自己在亚太的新角色。
中国的反应极为迅速,11月1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奉示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
接着14日,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奉示约见”日本外务事务次官船越健裕。
24小时内,两次“奉示级别”的高级别交涉,在中日外交史上极为罕见。
这一表述的重点不在“召见”本身,在“奉示”——意味着这不是普通外交抗议,是直接由最高决策层授权的明确信号。
![]()
如果说中国的应对是强硬,那是因为高市的做法确实触碰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从她的言行来看,说她的至少犯下了“七宗罪”并非夸张。
第一,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本精神。高市的话等于是在国际舞台上试图重新定义中国的主权边界。
第二,暗示日本将以武力介入亚太局势,试图改变战后国际秩序。这种语言和行为,已经不是“和平宪法”允许的框架。
第三,表态过程中夹带对历史问题的扭曲。她多次暗示要“重新评估”日本的战后角色,甚至有意推动恢复对靖国神社的“官方参拜”。这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极具敏感性。
第四,高市试图用“存亡危机”的恐慌叙事,绑架日本民意,为右翼政治路线铺路。这种操作方式熟悉得让人不寒而栗,像极了1930年代的“军部话术”。
第五,她的讲话直接导致部分极端分子情绪激化。2025年以来,日本境内已有多起针对中国公民的暴力事件。
第六,违背日方此前在多个场合对中国作出的坚持1972年联合声明的承诺,用一次“答辩”打破了长期外交默契,极具破坏性。
第七,她在国际上制造对立氛围,放大地区紧张感,这一操作不仅损害中日关系,也令整个亚太区域安全架构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这些行为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叠加,最终引发中国外交系统的强烈反弹。
![]()
当中国外交部深夜紧急发布赴日旅行安全提醒时,这不再是外交辞令,是一种实质上的“黄牌警告”。
这场风波的影响远不止于政治层面。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游客占日本外来游客总量的25%,消费金额高达1.1万亿日元。
而随着安全警告发布,赴日旅游搜索量骤降,旅行社取消订单潮已经开始。
中国游客的“脚步”一旦停下,对日本本就依赖消费复苏的旅游业而言,将是实打实的冲击。
更深远的后果体现在中日之间的战略互信持续流失。中日经贸联系紧密,日本对华贸易占其外贸总额的28%,但若信任滑坡持续,供应链、芯片合作、区域开发等多个关键领域都将受损。
高市的这场“政治豪赌”并非没有历史影子。
1894年,日本以“朝鲜危机”为借口挑起甲午战争;1931年,日本又用“铁路爆炸”制造九一八事变。
这种以“外部危机”为由扩展军事实力的路径,在日本历史上屡试不爽。今天的“存亡危机论”,不过是换了个包装的旧剧本。
而那些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如《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早已明确划定了战败国的责任与限制。
日本如果试图通过制造地缘冲突来突破战后框架,其实质正是对反法西斯成果的否定。
中国并未回避对话,也并未主动寻求对抗,但对底线问题的警觉始终清晰。
如果日本继续在战略上冒险,中国手里的牌并不少。稀土、芯片材料、海上执法、区域准入,这些不是威胁,是现实工具。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反制空间远比外界想象来得宽广。
这一次,中国的态度已经释放明确信号:核心利益无可谈判,任何挑衅都不会被轻描淡写地带过。高市早苗的“七宗罪”,不是某个政治人物的风格问题,是一个国家战略走向的警示灯。
底线之下,不容试探。历史可以被铭记,但绝不能被重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