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现在是一个百花齐放很好的时间点,既然我通过这么多时间证明了自己,我觉得自己可以去挑战一下”,1996年出生的李星佑,在大厂稳定工作了五个年头,在拿到全国移动创新赛一等奖后,他鼓起勇气去成为了一名App独立开发者——不少用户玩过的《炼金术师》、用过的输入法Dino、MoniCon等App,都出自他和团队之手。“你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下,选你热爱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它,并且衷心地期望未来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他说。
![]()
缘起:始终对未知充满好奇是根源
不知是否是天生使然,“创造不寻常的东西”这一理念贯穿了李星佑的成长轨迹。从小到大,他研究过各式各样的事物,始终对未知充满好奇。
六年级的时候他觉得iOS应用好酷,比电脑应用有趣多了,那段在屏幕上操控物体移动的代码,成为他探索数字世界的起点,也促使他开发出一款基于重力感应的小游戏,尝到创造的乐趣。
当业界还在讨论虚拟现实的可行性时,他的目光已投向更前沿的“空间计算”,并催生了虚拟化学实验室App《炼金术师》的诞生。他从设备的真实渲染能力中获得灵感,萌生了将完整实验室“搬进”用户卧室的大胆想法——通过摆放虚拟的烧杯与试剂,让使用者能亲手混合并观察沸腾、炸裂或变色等化学反应。于是,他与曾经并肩的大学室友共同将这一构想变为现实,通过空间计算技术,在用户眼前呈现出一张真实的实验桌,使得那些通常需要昂贵设备和特定场所的复杂化学实验,变得随时随地、触手可及。这个项目不仅获得了2024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移动应用创新赛启航赛道的一等奖,更让他登上了WWDC(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的舞台,并与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见面,完成了一次从兴趣到专业的闭环。
也正是在这段大厂任职期间,李星佑持续探索个人项目的可能性。当苹果Vision Pro(一款 AR 与 VR 融合的混合现实设备)发布初期仅支持英文输入时,他开发的输入法Dino通过“空间小窗+语音输入”的创新组合,成为VisionOS(Vision Pro系统)上首款中文输入法,迅速登上付费榜前十。而让iPad链接Switch、相机的应用MoniCon,则让iPad变身游戏主机和相机的便携显示屏,通过精准的技术实现和用户体验优化,收获了13万用户的认可。
秘诀:点子出现时要先快速呈现
今年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大厂,被问及这份选择的底气来源,李星佑的答案始终明确:是热爱。对他来说,热爱的价值不在于万全准备后的完美呈现,而在于先行动。
他说,当一个点子出现,立即投入两小时做出最粗糙的演示版,哪怕没有界面,只要能传达核心概念就足够。带着这个原始版本去收集身边人最直白的反馈——无论是“这没用”的否定,还是“如果加上某个功能会更好”的建议,都成为下一步行动的精准导航。接着,他用两天时间快速整合这些建议,做出具备基本使用流程的测试版,发布到社区和小范围社交平台。当几百个真实用户的反馈涌入,他再花两周精心打磨,推出最小可行产品并果断上架。他说,“贴近用户需求的产品,一定会被需要。”
通过快速验证、小步迭代的节奏,他几乎两周就开发一款App。有些产品或许缺乏长期价值,但这个过程确保了他与用户需求的紧密连接,让创造力始终保持在活跃状态。除此之外,他认同乔布斯“连点成线”的理念,并阐释道:你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下,选你热爱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它,并且衷心地期望未来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
提示:独立开发高风险与“高乐趣”并存
离开大厂的决定,也并非一时冲动。稳定的薪水、成熟的晋升通道、平台资源的支持——这些他并非不了解。独立开发意味着要独自面对产品定位、技术实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挑战,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数月心血付诸东流。
高风险伴随着“高乐趣”。“在大厂,每个环节都有各种角色层层把关,虽然流程上更加从容,但你很清楚最终产品设计的源头不完全属于自己。”他说,“而独立开发虽然要承担更多风险和成本,但当用户发现你精心设计的某个功能,当他们的反馈证明你的产品真正解决了某个问题,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尽管身边不乏质疑的声音,李星佑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够将想法转化为现实,也明白在何种复杂程度的问题上需要寻求合作。这种对自身边界与能力的把握,让他能够为每一个选择负责。
记者手记: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比其他更重要
在科创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待在大厂稳定晋升,也许是很多人眼中的“光鲜亮丽”,然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不再留恋这样的光环,而是选择一条更具自主的职业道路,奔赴自己的热爱。
李星佑的转型是个很好的例子。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五年间,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做独立App开发者的过程中,他说自己秉持着“遗憾最小化”的原则,就是做选择的时候,不用去考虑收益最大化,“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东西的收益是最大的,但是你一定要考虑的是遗憾最小化”。
这种新型职业路径的核心在于:通过自己近乎偏执的市场敏感度,去捕捉用户需求,然后通过最小化成本快速验证想法——如此一来,既追求创造性的工作体验,又不放弃对现实收益的考量。
这样的创业经历让一些有相同想法的年轻人看到,持续的快速试错比完美的长期规划更为重要,解决具体问题比追逐宏大概念更具价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汪浩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