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刚发布的2025年AI报告,一组数据让不少企业人直呼“扎心”。
现在市面上谈AI的热度就没降过,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跟风用上了AI,真正靠它赚到钱的却没多少。
这份报告调查了全球近2000家不同行业的组织,把AI落地的真实状况扒得明明白白。
![]()
现在打开任何一家稍具规模的企业,几乎都能看到AI的影子。
报告里说,超过八成的受访企业已经在至少一个业务环节用了AI,比去年多了不少。
从互联网公司的客服机器人,到制造业的智能质检,再到营销部门的内容生成,AI确实渗透到了各行各业。
AI带来的改变是肉眼可见的。
![]()
不少团队反馈,用了AI之后做事速度快了,响应也更灵活,开会时间都省了不少。
有64%的组织觉得自己的创新力提升了,这一点我身边做项目的朋友怕是最有体会,AI帮忙整理资料、做初步分析,确实省了不少功夫。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改变没能顺利变成真金白银。
能靠AI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还不到四成,看到收入明显提升的更是少数。
![]()
市场份额的提升,只有更少的企业能感受到。
如此看来,AI目前更多是帮企业优化了流程,却没真正打通盈利的关键环节。
中小企业的处境更尴尬,本来资金和技术储备就有限,跟风投入AI后,却发现数据基础薄弱,技术人才不足,想要实现盈利比大企业难多了。
本来想靠AI弯道超车,但后来发现,没有配套的体系支撑,AI也只能是个“花架子”。
![]()
同样是用AI,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吃到红利,有的却只能陪跑?报告里把那些靠AI实现显著利润增长的企业,定义为AI高绩效企业。
这些企业的做法,和普通企业有着本质区别。
这些高绩效企业不把AI当成简单的工具,而是用来重塑业务模式的引擎。
他们不会只满足于用AI省点人工、做点报表,而是从根本上重新设计工作流程,让AI深度融入核心业务。
![]()
有一半的高绩效企业计划未来三年推动AI主导的变革,这一比例是普通企业的好几倍。
在落地层面,高绩效企业的动作也更扎实。
他们会绘制明确的AI路线图,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快速试错持续迭代。
有数据显示,他们从根本上重构工作流程的可能性,是普通企业的近三倍。
举个例子,某科技公司用AI重构供应链管理流程,库存周转率一下子提升了不少,这就是AI深度融入业务的效果。
![]()
人才和风险管控也是高绩效企业的强项。
他们在AI相关岗位的招聘上毫不手软,软件工程师、AI产品经理这些核心角色成了招聘重点。
大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更明显,招聘比例是中小企业的两倍。
同时,他们虽然遭遇的AI风险更多,但部署防御措施的比例也更高,在合规和隐私保护上做得更到位。
AIAgent的热度现在居高不下,超过六成的组织都在试验相关应用。
![]()
企业内部的客服助手、知识总结工具、代码生成软件,都是Agent的常见形态。
但真正能在部门里规模化推广的企业还不到一成。
这些能跑起来的Agent,大多集中在IT运维、知识管理这些流程标准化、数据充分的领域。
一旦涉及跨部门协作、复杂决策或者高风险场景,Agent就很难推进了。
![]()
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部署Agent不是简单接个API就行,还需要重构流程、重塑组织、重训员工,这三点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行。
现在的AI就像企业招进来的新员工,干活麻利能提高效率,但要让它真正为公司创造营收,还需要好好规划。
AI岗位正在吃掉越来越多的招聘预算,传统重复性岗位面临替代风险,职场人的生存逻辑正在被改写。
毫无疑问,AI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不是万能的。
![]()
普通企业想要靠AI实现突破,不能只盲目跟风投入,更要学习高绩效企业的战略思维,把AI融入业务核心,做好人才储备和风险管控。
AI带来的红利不是平均分配的,它更像是一场需要战略和执行力的竞赛。
那些只把AI当成工具的企业,可能永远摸不到红利的门槛。
![]()
而那些愿意打破固有流程,以变革思维拥抱AI的企业,才能在这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未来的企业竞争,终将是AI应用深度的竞争,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