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挑战。下阶段要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稳住经济基本盘
· BEGIN ·
文/孙颖妮
编辑/王延春
11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0月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0月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出现回落。
消费方面,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91亿元,同比增长2.9%,较上月(3.0%)回落0.1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1月-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08914亿元,同比下降1.7%,较1月-9月(-0.5%)回落1.2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三大投资领域均回落:1月-10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0.1%,较1月-9月(1.1%)回落1.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2.7%,较1月-9月(4.0%)回落1.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4.7%,较1月-9月(-13.9%)回落0.8个百分点。
生产端,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较9月(6.5%)回落1.6个百分点。
民生方面,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挑战。“下阶段要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稳住经济基本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增势较好,体现了中国经济向“新”发力。10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和2.3个百分点。
1月-10月,高技术产业中,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2.7%、19.7%、4.1%。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表示,今年经济运行呈现出两大突出亮点:其一,出口展现出超预期韧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新三样”成为增长主力,表明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正持续提升。其二,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迅猛,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国产开源大模型加速了技术商业化落地;同时,绿色转型成果显著,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占比举足轻重。
展望未来,孙学工表示,多重利好因素将进一步巩固增长势头:发展信心与社会预期将持续改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明确信号将释放增长潜能;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和国内大市场,特别是服务消费的潜力,将为经济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尽管挑战犹存,但通过适度的宏观政策支持与精准的产业调整,中国经济有望在复杂格局中保持稳健前行。
![]()
消费投资双面承压,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
虽然10月正值国庆中秋假期,属于传统消费旺季,但10月消费数据小幅下行。
![]()
图表来源:国家统计局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分析,其一,以旧换新政策对消费的拉动力度已边际走弱,叠加财政配套资金减少,10月消费承压。其二,餐饮和烟酒类零售额持续承压。严管违规公款吃喝等举措一定程度减少了公务餐饮和烟酒类需求,尤其是中高端消费受冲击更大,相关品类收入将受到一定影响。其三,今年“金九银十”汽车销售旺季呈现旺季不旺的特征,主因是去年同期以旧换新政策下形成的较高基数及近期各地汽车补贴政策的调整与收紧。
11月10日,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布了最新销量数据。10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24.2万辆,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0.1%。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幅度拉大,1月-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7%,较1月-9月(-0.5%)回落1.2个百分点。
![]()
图表来源:国家统计局
招商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张静静分析,一方面,传统领域投资动能不足,中游产业受需求疲软、利润较低导致投资意愿低迷;私人和民间投资对市场预期不稳,增速疲软。另一方面,地产投资继续走弱也造成拖累,形成对总投资降速的主要压力。
分领域看,1月-10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0.1%,较1月-9月(1.1%)回落1.2个百分点。温彬分析,从佐证指标看,10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录得49.1%,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弱于季节性。
从先行指标看,建筑业开工率整体呈现偏弱态势,水泥发运率、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磨机运转率、螺纹钢开工率环比上月均出现回落,且绝对值处历史同期低位。
从资金来源看,5000亿元新型政策工具额度已于10月底全部投放完毕,新盘活的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中亦安排2000亿元专项债券额度专门用于支持部分省份投资建设,但部分项目尚未形成实物工作量,影响到基建投资表现。
温彬预计,接下来伴随项目资本金到位,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边际回升。10月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已升至55%以上较高景气区间,环比升幅超2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升至49%以上,环比升幅接近2个百分点,基建投资相关建筑活动已有启动迹象。
1月-10月,制造业投资增长2.7%,较1月-9月(4.0%)回落1.3个百分点。温彬认为,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外需扰动加剧,出口-制造业产业链景气度下降,企业扩产意愿偏弱;二是反内卷政策深入推进且写入“十五五”规划,促使部分企业暂缓或重新评估投资计划;三是政策支撑力度减弱。1月-10月月设备工器具购置同比增长13.0%,回落至2024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工业生产也有所放缓,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较1月-9月(6.5%)1.6个百分点。
![]()
图表来源:国家统计局
李超分析,一方面,工业稳增长着力于装备制造业,新动能发力稳增长;另一方面,制造业内外需求边际放缓,“十一”假期前部分需求提前释放,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影响市场需求和企业预期。
从需求端看,外需明显走弱产生拖累。10月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再度转负,同比下降2.1%,为2024年初以来最低水平。
1月-10月,民间投资增速同比下降4.5%,较1月-9月放缓1.4个百分点,下滑幅度加快。
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之后,1月-10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2%,较1-9月回落0.9个百分点,同样在加速下滑。
从佐证指标来看,10月中型企业PMI为48.7%,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7.1%,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连续10个月、小型企业连续18个月景气度处于荣枯线之下,反映出中小企业景气度偏弱。
温彬认为,民间投资回落既受外需不确定性上升、内需偏弱、房地产调整等需求因素影响,也受新旧动能转化、产能调整等结构性因素制约。
![]()
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新质生产力是未来经济核心引擎
10月,在多项经济指标中,房地产下滑的态势最为突出。近一年来,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房地产行业政策,但房地产投资、销售面积的下行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显示房地产市场回暖路径依旧曲折。
1月-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4.7%。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7198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7.0%。新建商品房销售额69017亿元,下降9.6%;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9.4%。
![]()
图表来源:国家统计局
1月—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78853亿元,同比下降9.7%。
10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2.43,降至今年以来最低。
![]()
图表来源:国家统计局
过去两年来,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对中国经济以及各项经济指标造成重要影响。从消费看,房产是中国居民主要资产,房价下跌直接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居民对未来收入和资产的悲观预期影响消费信心。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领域,房地产投资下滑也拖累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民间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是民间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拖累民间投资增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朱天表示,房地产行业大幅下滑,是经济承压的真正原因。朱天分析,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以2023年为例,房地产投资下行约10个百分点,比当年GDP增长(5%)低了约15个百分点。而房地产投资在上一年占中国经济的比重约为10%,所以仅从直接效应看,房地产投资下滑便导致GDP增长减少1.5个百分点。若叠加各类间接效应,据经济学家研究,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约为直接效应的2.5倍,由此计算,房地产投资下滑将GDP增长拉低了3个百分点以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何时触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在展望2026年市场时指出,房地产下降最快的阶段已经过去。存量风险正在逐步化解,有利于中长期止跌回稳,未来关注城市更新和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中信证券房地产团队预计,2026年市场有止跌回稳的基础,预计到2027年房产景气周期可能向上。2026年是房地产企业可能进入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关键一年,部分企业可能见到盈利长周期底部。由于开发活动区域性分化比较大,选择土地盈利前景好的城市拿地,是企业修复报表的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朱宁认为,虽然自2021年起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调整期,但还未见底,预计企稳回升将在2027年左右。
未来,房地产的投资需求如何?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预计,未来中国地产需求将进一步下降,其中刚性需求逐年减少,改善型需求成为主导,投资需求稳定为负,拆迁需求相对稳定,商品房(新房)需求由2024年的9.7亿平方米下降33%至2035年的6.5亿平方米。
熊园表示,当前地产景气仍处于下行通道,但下跌最快时期可能已过去。当前房地产还是经济增长和收入预期的稳定器,稳地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仍大,应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从“供给端、需求端、债务端”多措并举,尤其是稳房价、保主体、降房贷利率、加力城市更新、优化收储等。
多位专家认为,当前,需求不足依旧是当前经济的核心矛盾,接下来政策加力的必要性上升,需多措并举扩内需、促消费、稳房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货币政策要稳健灵活,注重跨周期调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注重精准高效。
近期,“十五五”规划发布后,多位专家对接下来中国经济增长给予乐观预测,随着“十五五”期间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继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多位专家表示,“十五五”时期,新质生产力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这也意味着,“十五五”时期,高科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作者梳理各机构预测“十五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八大未来产业:人工智能赋能、脑机接口技术突破、商业航天的竞争态势、可控核聚变的进展、深海领域的探索,以及量子、生物制造以及空天信息产业的发展。
市场人士分析,“十五五”时期,那些契合“双碳”目标、数字经济转型、高端制造升级等国家战略,且同时具备政策持续加码、核心技术突破、市场需求爆发三重支撑的科技产业,将突破增长瓶颈,进入高速扩张期,也是投资界的未来机会。
(作者为《财经》记者)
版式编辑:张雨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