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季度以来,AI领域投资热潮呈现显著扩散态势,资金从前期集中的大模型赛道,逐步向算力产业链和垂直应用场景延伸。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上旬,A股AI算力指数年内涨幅达45.2%,AI应用指数亦录得32.8%的涨幅,均大幅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15.6%的表现。在全球AI竞赛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算力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需求与AI应用的场景化落地加速,正共同构筑起新一轮投资机遇的核心版图,市场结构从"单点爆发"转向"系统繁荣"。
算力产业链成为投资布局的"硬底座",国产化替代与技术迭代形成双重催化。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从上游芯片看,国产GPU厂商在2025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某头部企业最新发布的云端训练芯片性能已达国际主流产品的85%,且在能效比上实现反超,三季度相关芯片出货量环比增长120%。中游设备环节同样表现亮眼,中际旭创作为800G光模块主力供应商,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8%,其1.6T光模块产品已进入批量交付阶段;英维克的液冷设备订单量激增,带动公司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突破50%,数据中心PUE值最低降至1.04的行业领先水平。下游IDC领域,万国数据、网宿科技等企业三季度机柜出租率均维持在90%以上,带宽收入同比增长35%-40%。和众汇富认为这种全链条的业绩爆发,印证了算力需求的真实增长——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国内AI算力总规模达380EFLOPS,同比增长92%,其中智算中心算力占比首次超过超算中心。
AI应用场景的"百花齐放",则打开了投资机会的想象空间。和众汇富统计发现,截至2025年9月,移动端AI应用用户规模已达7.29亿,占全网用户的57.5%,其中应用插件类用户达7.06亿,三季度复合增长率9.3%。从细分领域看,金融AI的渗透率最高,招商银行"AI投顾+"服务已覆盖85%的零售客户,智能风控系统使不良贷款识别效率提升40%;教育领域,抖音集团旗下"豆包爱学"三季度月活复合增长率达15.7%,AI个性化辅导功能付费用户突破2000万;医疗AI则在影像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加速落地,某AI医疗企业的肺结节检测系统准确率达98.2%,已进入全国300家三甲医院。值得注意的是,头部互联网企业成为应用创新的主力军,百度、阿里、腾讯前三季度大模型更新频率分别达3.8天/次、4.6天/次、6.6天/次,这种高频迭代正推动AI应用从"可用"向"好用"跨越,用户付费意愿显著提升——2025年三季度AI应用平均ARPU值达18.6元,同比增长27%。
和众汇富认为资金流向清晰地反映出投资逻辑的转变。公募基金三季报显示,AI算力产业链相关个股的持仓比例较二季度提升2.3个百分点,其中光模块、液冷设备等细分领域持仓增幅超50%;而AI应用板块的机构持仓占比也从二季度的12.5%升至15.8%。从交易层面看,10月份AI主题基金平均募集规模达15.6亿元,较上半年均值增长82%,且投资者结构呈现"机构化"趋势,保险、社保等长线资金在AI板块的配置比例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不过,市场分化亦随之加剧,部分缺乏实质业绩支撑的AI概念股市盈率已超200倍,而具备核心技术壁垒的企业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当前AI算力龙头企业平均市盈率约45倍,AI应用领军企业约52倍,均低于创业板平均估值水平。
对于投资者而言,把握AI投资机会需要兼顾产业趋势与风险防控。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在算力领域,应重点关注技术迭代带来的增量机会,如1.6T光模块、浸没式液冷、Chiplet封装等下一代技术的商业化进展;在应用领域,则需筛选具有场景壁垒、数据优势和变现能力的企业,避免陷入"概念炒作"陷阱。业内人士提示,AI行业仍面临数据安全、伦理规范等政策风险,同时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部分企业被淘汰。但长期来看,随着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算力基础设施的"硬需求"与应用场景的"软创新"将持续驱动行业成长,那些能够在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之间找到平衡的企业,有望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真正赢家。在这场AI投资的"马拉松"中,精准把握产业扩散节奏,才能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市场中占据先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