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以“江南文化与共同富裕”为主题的第七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举办。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表示,长江流域在4000年前曾出现文明断层,而浙江德清等地的考古发现为探索江南文化的“流”提供了关键线索,呼吁通过多学科手段深化研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
葛剑雄援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的研究指出,长江流域的良渚、上山等遗址虽展现了5800年前至5300年前的文明曙光,但均在约4000年前因气候剧变出现断裂。“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长三角多数遗址湮灭,长江中游文明亦出现空白。”葛剑雄表示,这一普遍现象使得江南文化难以直接从本地追溯完整源头,而需结合黄河流域二里头遗址代表的中华文明核心(形成于3800年前)向四方扩散的历史进程来理解。
针对江南文化源头的讨论与争议,葛剑雄提出“源流并重”的研究路径。他指出,江南的文化要素(如玉器制作、青铜技术)多源自中原传播,但本土遗存如稻作文明、制瓷技艺等可追溯至更早时期,所以很难确认其“源”。他建议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与考古成果,探索早期先民文化生产的痕迹,从“流”的不断变化中寻找其“源”。
葛剑雄特别强调德清在江南文化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他提到,德清学者长期关注的防风氏文化、当地考古遗址及博物馆建设,正是连接早期文明与当代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德清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正是将‘源’和‘流’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产物,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文明成果,为探索文化传承提供了实证基础。”
“德清的实践表明,通过挖掘本土资源,结合现代展示手段,能够实现文化创新。”他期待推动江南文化在守护源头的同时,激活“流”的时代价值。
![]()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本届论坛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社科联联合主办,浙江省社科联、杭州师范大学承办。(本报记者邱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