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事死如事生”,说的是在中国人的集体意识里,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一段未知的全新旅程。于是为了让逝去的家人、朋友顺利“启程”,中国人的葬礼往往隆重而具体,一方面会有各种仪式尝试指引逝者准确地踏上旅途,另一方面会参照逝者生前的生活场景制作相应的陪葬品,在“物质”上为逝者提供最后的帮助。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我们看到了曾侯乙墓的绝世编钟、始皇陵中的水银江河、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刘备与孔明君臣合祀、凌霄阁二十四功臣千年戍卫唐昭陵。
但到了今天,“事死如事生”这件事却成了大麻烦。随着科学进步带动世界认知的整体转型,人们拥有了全新的“死亡观”,越来越不喜欢在虚无的仪式感、陪葬物品上铺张浪费,更不希望自己的“思念之情”做成生意。可矛盾的是,在商品经济时代,殡葬行业的市场化也几乎势不可挡: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的殡葬服务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了1695亿元,预计在2026年数字将直接翻倍至4114亿元。
更令人烦恼的是,这种矛盾甚至有点“环球同此凉热”的意思。这不,最近在英国就发生了一笔让人深感矛盾的交易:欧洲PE巨头Cinven正在尝试收购英国最大的殡葬服务商Pure Cremation,预计价格约在5亿到7亿英镑之间(约合人民币47亿到66亿),一旦成交将刷新欧洲殡葬行业的并购新纪录,但实际上Pure Cremation这家公司成立的初衷是大力推广火葬服务,帮助人们在“死亡”这件事上尽可能地省钱。
死亡也要“极简主义”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欧美国家的“白事”一直都很简朴,就像《阿甘正传》最后的镜头一样,只有一块墓碑、几朵花。
![]()
(电影截图)
但实际上,欧美国家的“白事”远比电影镜头所呈现得要繁琐很多,也从来不是一件省钱的事。在全民信教的氛围下,欧美人民在“殡葬”上主要有三个消费大项:葬礼(遗体瞻仰仪式等)、储存(木制或其他材料棺材、遗体防腐等)、墓地(包括墓碑)。
2021年,美国国家殡葬协会(NFDA)进行的一项调查统计发现,美国人民平均举办一场葬礼的成本中位数是7848美元(约合人民币55700元),如果包含棺材那么价格则将上升到9420美元(约合人民币66850元)。
除此之外,墓碑、墓穴、葬礼用品(鲜花、讣告等)、神职人员、交通工具都要额外收费。根据NFDA统计,在美国一块墓地的价格大概在3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间,城市越发达价格越贵,并且这还仅仅是买下了“占地权”。
如果要使用(也就是挖开墓地、填埋墓地)还需要额外收费,公立墓地的“使用费”大概为1000美元、私立墓地的“使用费”大概为3000美元。而墓碑的价格也大致相仿,像阿甘给珍妮立的这块立式石制墓碑的价格大概在20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间。如果平放则会相对便宜一些,价格可以压缩在1000美元左右。
杂七杂八加起来,殡葬行业早就在欧美成为了一门大生意,资本活跃度远超人们的想象。例如2013年美国最大的殡葬服务商Service Corporation International (SCI) 就曾经以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9亿元),尝试收购美国第二大殡葬服务商Stewart,直接引发反垄断机构的下场。因为当时的SCI已经是一个拥有1449家殡仪馆和374块墓地,年收入24.1亿美元的巨无霸,如果再拿到了Stewart拥有的217家殡仪馆和141座墓地,那么完全有可能凭借垄断地位坐地起价,大发白财。
2022年则是殡葬行业资本化的一个巅峰。这一年北美地区共诞生了19笔殡葬行业的并购交易,整体交易规模为8.89亿美元,成为了自2004年以来该领域资本交易最活跃的年份。上面提到的美国殡葬行业巨无霸SCI,也在这一年市值正式突破了100亿美元。
而今天故事的主角Pure Cremation瞄准的就是这个商机。
Pure Cremation的创始人名叫布莱恩·鲍威尔(Bryan Powell),是一位资深入殓师。起初,他并没创业或者“颠覆”行业的想法,因为在英国没有人觉得目前主流的葬礼形式有什么问题,甚至很多人认为英国目前主流的葬礼形式是一块“活化石”,完整保留了200年前维多利亚时代的印记,优雅古朴又不失庄重。
但2010年之后,他发现人们的需求变了,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向他提出,不希望自己的亲友葬礼再用这么沉重的方式进行,“在亲友曾经最爱的海滩上烧烤,在最喜欢的酒吧里举杯纪念,或者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家庭聚会,远比高价租用一队豪华轿车、集体身着黑衣,看着一位陌生人主持30分钟仪式要有吸引力得多。”
于是到2015年,布莱恩·鲍威尔终于下定决心,开设一家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殡葬服务公司,主打一个“全流程自助式火葬服务”,支持上门收件、火葬完成后上门送件,全程一次性包断,不额外收取任何费用。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想法,他还投资850万美元在英国的汉普郡建造一座火葬场,确保成本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后来的事实证明,布莱恩的判断是对的。Pure Cremation自成立伊始就大受欢迎,2017年他们完成了1000例火化,2018年这个数字翻倍增加到了2000例。此外,他们还进行火葬的预售,像保险公司那样允许人们提前为身后事做好安排。据英国天空新闻的报道,这项预售服务在2021年全年卖出了超过65000份。
如此表现也自然让Pure Cremation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2018年他们获得了英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uma Investments(不是卖鞋的那个)的投资,规模为1000万美元。2023年7月,英国PE基金Epiris收购了Pure Cremation,据英国天空新闻披露当时的成交价为5.3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85亿元)。
想要“省钱”不容易
那为什么要卖掉这样一家极具增长潜力的公司呢?目前Epiris并没有公开的回复,当然也并不妨碍我们找到答案。
目前已知的信息是,Epiris大概在9月26日前后启动了出售程序,委托英国投资银行Houlihan Lokey向潜在的投资者发出竞购邀请,Houlihan Lokey为Pure Cremation这个资产的估价大概在5亿到7亿英镑之间,也就是6.6亿美元到9.25亿美元之间。也就是说Epiris持有了2年时间,资产增值大概在23%到73%之间。
有分析师指出,虽然殡葬是刚需,人们在情感上也有“高消费”的冲动,支撑着殡葬服务公司普遍拥有不错的营收,但从运营模式和财务模型上来看,殡葬服务公司最终都会趋近于“公共事业型企业”,不会出现爆发性的高增长,也因此很难获得高倍数的估值。而Pure Cremation之所以表现出了高的估值增长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的差异化服务迎合了当下的消费者需求,吃到了“新消费红利”。
在这种情况下,赶在Pure Cremation也变成“公共事业型公司”之前及时落袋为安,对于Epiris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实上在2023年7月完成收购的时候,Epiris的管理合伙人亚历克斯·福蒂斯丘(Alex Fortescue)就侧面提到了这一点,说Pure Cremation是一家“身处基础深厚的成熟市场”中,能够带来全新视角、推动变革,有机会占据良好位置的企业。
还有一个变量是,在2015年,人们厌倦了“繁琐的葬礼流程”或许还算是一个信息差,但到了2025年这已经变成了公开的秘密。保守如英国,在经历了2020年到2022年这特殊三年之后,也开始习惯“一切从简”,不再一味地追求“宗教式”葬礼。
也就是说,想要一直吃到“葬礼平民化”的红利,Pure Cremation反而需要花大钱、做更大的投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提供更多符合这一代消费者审美的服务,进而避免被其他竞品抢走生意。事实上,就在Pure Cremation传出并购消息的同一周,还真的有资本巨头尝试收购其他殡葬服务企业——据多家媒体报道,欧洲知名医疗消费领域PE杜克街(Duke Street)正准备报价2亿英镑,收购英国知名的殡葬服务品牌Funeral Partners。
压力之下,Pure Cremation其实也一直在想办法尽可能的撬动金融杠杆。2022年1月,Pure Cremation就曾经与英国投行FinnCap合作,探讨IPO的可能性。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Epiris的支持力度也确实是有限了。虽然Epiris称得上是英国PE圈里的老牌劲旅,1976年就开始开展业务,号称排在欧洲10%,但归根到底Epiris目前的资产管理规模为23亿英镑。相比之下,这次的收购方之一Cinven的大腿就粗壮很多,光是他们的第十三期旗舰基金的规模就达到了132亿欧元。此外,Cinven旗下还有大量诸如Viridium Gruppe、Stada Arzneimittel这样的保险服务企业、养老服务企业、医疗保健企业,能够为Pure Cremation提供大量的业务组合。
可以说,如果交易能够顺利完成,Pure Cremation的创业之路或许才是真正的“开端”。但对于广大欧美老百姓来说,好不容易涌现出来的行业变革者又和金融巨鳄站在了一起,也算是某种程度上黑色幽默了一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