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宏伟征程中,载人航天始终是技术与勇气的巅峰结合。而人体工程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直击本质的精彩命题:当人体这一为地球环境量身优化的精密系统,置身于时间、空间、物理场全然异质的太空环境,如何才能安然生存、高效工作并维系身心健康?这一问题不仅精准触碰了载人航天的核心挑战,更勾勒出一项宏大而温暖的系统工程——它不再是让人类硬扛极端环境,而是以“人”为中心,通过科学设计让环境主动适应生命需求,在遥远太空为人类搭建起一座坚实的“生存与发展桥梁”。
![]()
从地球到空间站——人体在异质环境中的“温柔重塑”
地球,是人类亿万年来进化的家园。我们的生理节律、骨骼肌肉、感官认知,早已在1G重力、24小时昼夜交替、开阔空间的环境中形成稳定闭环。而空间站作为人类在太空的“临时家园”,却是一个全面颠覆地球常态的“异托邦”:90分钟一圈的轨道周期、近乎为零的微重力场、密闭狭小的生存空间、深邃孤寂的宇宙背景,每一项都在挑战人体的适应极限。人体工程学的使命,便是在这种极致差异中,为人体寻找平衡与适配,完成一场跨越星球的“温柔重塑”。
时间维度:失序节律中的“人工锚点”
在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生存节律。人体内置的“生物钟”(昼夜节律)以约24小时为周期,光照的明暗交替、温度的昼夜波动,都是调节这一节律的天然信号。它们如同精准的时钟,指引着激素分泌、新陈代谢、睡眠觉醒等一系列生理活动有序开展。
但空间站的时间规则,却与地球截然不同。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的轨道运动,意味着24小时内航天员将经历16次日出与日落。舷窗外,明亮的白昼与深邃的黑夜飞速交替,原本作为时间锚点的“日出日落”彻底失去了意义——刚刚感受片刻晨光,黑暗便骤然降临;尚未适应夜色,耀眼的阳光又再次刺破舷窗。这种极端的“时差轰炸”,会直接扰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睡眠质量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免疫功能与情绪稳定,成为航天任务中隐形却致命的障碍。
面对这种时间失序,人体工程学给出的核心对策,是用“人工秩序”对抗“自然混乱”,为生物钟重新植入可靠的锚点。
一方面,是建立强制性的精准作息制度。航天员的每一天都由地面任务控制中心根据“协调世界时”进行严格规划,从起床、就餐、工作、锻炼到睡眠,每个环节都有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表。这种高度结构化的作息安排,通过日复一日的规律重复,让人体逐渐适应新的时间节奏,在频繁交替的昼夜中,人为重建起稳定的生理节律。
另一方面,是动态智能的人工照明系统。现代空间站如中国“天和”核心舱、国际空间站,都配备了可精准调节色温和亮度的LED照明设备,这堪称人体工程学“引导生物钟”的典范。早晨,照明系统会模拟地球日出的光线变化,输出高色温(偏蓝)的光线——这种光线能有效抑制褪黑素分泌,唤醒沉睡的身体,提升航天员的警觉性与工作效率;随着时间推移,光线的色温和亮度会缓慢调整,贴合人体的生理节律变化;到了夜晚,系统则切换为低色温(偏红)的柔和光线,减少对视觉的刺激,促进褪黑素分泌,帮助航天员放松身心,顺利进入深度睡眠。这套系统就像一位“太空灯光师”,用工程技术“欺骗”并引导生物钟,让人体在混乱的宇宙时间中,依然能保持健康的昼夜节律。
![]()
空间与物理场维度:失重环境下的“逆重力工程”
如果说时间失序是对人体的“软性挑战”,那么微重力环境便是对人体生理系统的“硬性冲击”。在地球上,1G重力是我们生存的基本物理背景,心血管系统的血压调节、肌肉骨骼的生长维持、前庭系统的空间定位,都依赖于重力的持续作用。而进入空间站后,重力几乎消失,这个最大的环境约束骤然解除,人体的各项生理系统将面临全面重构的危机。
心血管系统首当其冲。在重力作用下,地球表面的人体血液会因重力向下半身聚集,心血管系统早已形成了一套稳定的调节机制。但在微重力环境中,血液和组织液不再受重力牵引,会迅速向上半身和头部转移,导致航天员出现“太空红脸”“大饼脸”的现象,同时伴随鼻塞、头晕等不适。更严重的是,长期的体液上移会让身体误以为“血容量过剩”,从而启动利尿机制,导致血容量减少,这会增加航天员返回地球后因重力突然恢复而出现低血压、晕厥的风险。
肌肉骨骼系统的退化则更为严峻。在地球上,肌肉是对抗重力的“动力源泉”,骨骼是支撑身体的“承重支架”,长期的重力刺激让它们保持着强健的状态。但进入微重力环境后,人体不再需要对抗重力,肌肉(尤其是腿部、背部等承重肌群)会因缺乏使用而快速萎缩,力量和耐力显著下降;骨骼则因失去负重刺激,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骨质流失速度每月可达1%-2%,相当于地球上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一年的流失量,这对航天员的长期健康和返回后的再适应构成巨大威胁。
前庭系统的紊乱同样不可忽视。内耳中的耳石是人体感知重力和空间位置的关键器官,在地球上,耳石会因重力作用稳定在特定位置,向大脑传递清晰的空间定位信号。但在微重力环境中,耳石漂浮不定,无法提供稳定的重力参考,大脑接收到的空间信号变得混乱不堪,这会导致航天员出现类似晕车、晕船的“太空运动病”,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症状,严重影响航天任务的执行。
![]()
针对微重力环境带来的多重挑战,人体工程学构建了一套“主动对抗、多管齐下”的逆重力工程体系,核心思路是通过人工干预,模拟重力对人体的刺激,维系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
对抗性锻炼是最核心的工程措施。空间站内专门配备了一系列特制的健身设备,为航天员提供“人工重力负荷”。跑步机通过弹性束缚带将航天员牢牢固定在跑带上,模拟跑步时的重力支撑,让腿部肌肉和骨骼得到充分锻炼;自行车功量计则针对上肢和核心肌群,通过调节阻力提供对抗性训练;抗阻训练装置则采用真空负压原理,为肌肉提供可调节的阻力,帮助航天员维持肌肉力量。根据航天医学标准,航天员每天必须进行至少2小时的高强度锻炼,这看似严苛的要求,实则是人体工程学为对抗微重力影响设计的“健康防护网”,通过主动锻炼让肌肉和骨骼“保持记忆”,最大限度延缓萎缩和流失。
服装工程的创新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制的“负压裤”(也称为抗荷服的一种变体)通过在腿部施加可控的负压,形成一个“人工重力梯度”,帮助将上移的体液重新拉回下肢,有效缓解头部充血、面部浮肿等不适,同时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的风险。这种服装就像一件“贴身的工程装备”,用物理方式为人体提供持续的生理支持。
药物干预与地面适应性训练则作为重要补充。针对太空运动病,科学家研发了专门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帮助航天员缓解不适;而在地面,航天员需要进行大量的前庭功能训练,如转椅训练、离心机训练、抛物线飞行训练等,通过逐步适应复杂的空间运动刺激,提升前庭系统的耐受性,让身体在进入微重力环境前就做好“准备”。这套多维度的应对方案,充分体现了人体工程学“主动适应、精准干预”的核心思想,让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中依然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
![]()
心理与感知维度:密闭空间中的“心灵守护”
载人航天的挑战,不仅来自生理层面,更来自心理与感知的考验。人类是社会化的生物,对开阔的空间、丰富的环境刺激、稳定的社会联系有着天然的需求。而空间站的环境却恰恰相反:狭小密闭的空间、单调重复的视觉景观、与地球的物理隔离、长期的团队共处,这些都可能给航天员带来心理压力、感官疲劳和思乡情绪,甚至影响认知功能和团队协作,成为制约航天任务成败的“隐形变量”。
在微重力环境中,“上下”的传统空间概念彻底消失,物品可以漂浮在任何位置,航天员自身也能随意漂浮、翻转。这种空间感知的丧失,会让部分人产生迷茫、不安的情绪,甚至影响动作协调性。而舷窗外的景观,既是震撼人心的美景,也可能带来心理冲击——俯瞰地球时的壮丽与渺小感交织,遥望宇宙时的深邃与孤寂感并存,这种极致的视觉体验有时会引发航天员的存在主义焦虑,让人对自身的位置和意义产生深层思考,若不能及时疏导,可能影响心理状态的稳定。
此外,空间站内的环境刺激相对单调,长期面对相同的舱内布局、相同的设备仪器、相同的团队成员,容易导致感官疲劳和情绪低落;而与家人、朋友的物理隔离,更是对心理韧性的巨大考验,思乡之情、对地面生活的渴望,都可能成为影响航天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面对这些心理与感知的挑战,人体工程学将“环境优化”与“心理疏导”相结合,构建了一套温暖的“心灵守护”体系,让空间站不仅是一个工作场所,更是一个能给予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太空家园”。
在舱内环境设计上,人体工程学注重通过细节营造熟悉感和可控感。设计师会利用不同的颜色、纹理和材质来划分功能区域,例如工作区采用冷静的蓝色系提升专注度,休息区采用温暖的米色或木色营造舒适感;同时,为每个航天员设置专属的个人储物空间和休息角落,让他们能拥有一定的私人领域,增加对环境的掌控感。更重要的是,设计师会有意识地设定“天花板”和“地板”的视觉标识,例如在舱壁特定位置设置统一的图案或颜色标记,帮助航天员建立虚拟的“上下”概念,缓解空间感知混乱带来的不安。
舷窗的巧妙利用与保护,是心理疏导的重要手段。舷窗是航天员与外部世界连接的“窗口”,也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天然疗愈工具”——当航天员感到疲惫或焦虑时,透过舷窗俯瞰地球的壮丽景色,感受家园的温暖,能有效舒缓情绪、振奋精神。但同时,舷窗也需要配套的遮光设施,确保航天员睡眠时的黑暗环境,避免外界光线干扰睡眠质量,这体现了人体工程学“兼顾功能与心理”的设计理念。
![]()
维系与地面的信息连接,是对抗物理隔离的关键工程。现代空间站具备完善的通信系统,航天员可以定期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分享太空生活的点滴;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他们能与朋友保持联系;同时,空间站还能接收地面的新闻、体育赛事、娱乐节目等内容,让航天员及时了解地球的动态,感受到自己并未脱离社会。这种信息流的持续输入,就像一条无形的“心灵纽带”,将航天员与地球紧密相连,缓解思乡之情,维系心理上的“接地气”,让他们在遥远的太空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体工程学还注重航天员的心理支持与情绪疏导。空间站会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设备和资源,航天员可以通过语音、文字等方式与地面的心理专家沟通;同时,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任务安排中的适当娱乐时间,也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此外,设计师还会在细节中融入人文关怀,允许航天员携带少量个人物品(如家人照片、纪念品),这些充满个人情感的物品,能在狭小的空间中营造出独特的情感氛围,给予航天员心灵上的慰藉。
从时间节律的人工校准,到生理系统的逆重力守护,再到心理感知的温暖疏导,人体工程学以“让环境适应人”的核心思想,为载人航天的核心挑战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它不仅是一门严谨的工程学科,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在探索宇宙的宏大叙事中,始终将“人”的生存与发展放在首位。正是这种对人体需求的精准洞察、对异质环境的科学应对,让人类在遥远的太空逐步站稳脚跟,向着更深远的宇宙探索不断迈进。而人体工程学提出的这一精彩命题,也将继续指引着我们在“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寻找更和谐、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