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三甲医院ICU工作20余年的主任说,他工作的那些年里,见过两种典型的病人。
第一种,身体各项指标不算太差,甚至比同龄人好很多。儿女孝顺,精心陪护,进口营养品不断,顶级专家轮流换。
但奇怪的是,这种病人,往往“垮”得特别快。
他被照顾得太好了,好到成了一个“无用”的人。
他的角色,就是“病人”,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养病”。
这种“死”,是医学无论如何都救不回来的。
还有第二种病人。
他们的身体状况,按理说,可能早就不行了,各种指标一塌糊涂。
但他们总能创造奇迹。
他印象最深的一个老大爷,八十多岁,心脏、肾脏都有严重问题,按评估,可能一个感染就带走了。
他在ICU住了小半年,几次病危都挺了过来。
大家都觉得奇怪,是什么在支撑他?
后来才了解到,他有个小孙子,刚上小学,父母离异,一直是他带着。他住院前,心里最惦记的不是自己的病,而是每天下午四点半,谁去接孙子放学。
他每次从昏迷中醒来,抓住护士的手,第一句话总是问,几点了?
我们知道,他心里装着事儿。他有一个必须完成,也只有他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任务,就是把他孙子带到能独立生活。
他所有的生命能量,都被这个任务调动起来了,拧成一股绳。
![]()
很多老人,退休是一个分水岭。
在位的时候,呼风唤雨,每天要处理无数的事情,身体好得很,几十年没进过医院。
一退休,所有人都跟他说,您辛苦一辈子了,该歇歇了,好好享清福吧。
他一下子从一个“被需要”的核心,变成了一个“被供养”的闲人。
很多老人,都是退休后一两年内,身体迅速出现各种问题,然后很快就走了。
不是因为身体突然变差了,
而是“不被需要”了。
我们觉得让父母吃好、穿好、啥事不干,就是孝顺。
我们不让他们做饭,怕他们累着。
我们不让他们带孩子,怕他们观念落后。
我们不让他们出门,怕他们摔着。
我们不让他们接触社会,怕他们被骗。
我们小心呵护,怕有闪失,然后眼睁睁看着他们,在无聊和沮丧中迅速衰老。
我们亲手熄灭了他们的“被需要感”,然后去抱怨为什么他们的身体越来越差。
我们知道无数的养生知识,却依然无法阻止父母的衰老。
看到父母状态不好,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去医院。
其实,不仅是父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被需要感”,不想当一个“无用”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爸。
我爸今年93岁,每次回家,都看到他穿着围裙在厨房里忙来忙去,嘴里哼着欢快的小曲儿。
这个时候,是他感到最自豪的时刻,因为旁边饭桌上,有他为孩子们准备的最好吃的饭菜。
去吧,给爸爸妈妈找一个小事儿做,哪怕假装让他们帮忙剥个花生,择个豆角,他们都会眉开眼笑。
不信,你去试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