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外眼看中国绿色发展丨中国绿色低碳产业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0
分享至

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在巴西亚马孙雨林地区的贝伦市举办。这是首次在受气候危机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的亚马孙地区举行的气候大会,也是《巴黎协定》签署十年后的首次气候治理多边会议。在日益严峻的气候形势和气候行动紧迫性凸显的当下,贝伦大会为国际社会总结思考提供良机。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气候治理成果振奋人心,向世界做出的气候承诺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气候行动与雄心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节点,本届贝伦大会重点聚焦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1.5℃以内所需的努力和新一轮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气候行动令人鼓舞,气候目标充满雄心,决心坚定。

美国《欧亚评论》(Eurasian Review)网站11月10日题为《中国2035年气候路线图为COP30设定方向》的文章直言,中国近期作出的气候承诺及其不断发展的绿色经济备受瞩目,不仅在于其规模之大,更在于其战略之清晰。

巴西《论坛》(Revista Forum)杂志网站11月11日文章强调,中国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正迅速迈向碳中和,这对于一个因巨大工业能力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来说尤为不易。中国减排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发掘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的生产潜力,并采用了创新解决方案,值得巴西借鉴。

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New Straits Times)文章梳理中国近年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时指出,2022年9月22日,中国向世界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9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时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对于中国向世界展现的气候雄心,一些分析师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与核电占比提升,中国碳排放或已触顶,临近峰值。同时,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承诺到2035年将碳排放强度降低7%-10%。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Simon Stiell)赞誉此目标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里程碑”。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延续“审慎承诺、超额兑现”的传统——中国曾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屡次超越既定目标。

中国绿色技术助力全球低碳转型

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11月7日文章认为,中国技术为全球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优质低碳装备产品,帮助减少碳排放。

文章说,由中国车企比亚迪制造的电动及混合动力环保车组成的车队载着各国代表团前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的气候峰会会场。巴西选择中国电动车作为卢拉及其他世界领导人的官方用车,向许多人传递了明确信号:这个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在寻求道路交通与经济转型之际,将目光投向中国。这一举措既凸显了中国气候技术在巴西得到广泛落地应用,也凸显了美国在今年这场名为COP30气候大会的缺席——美国总统特朗普未出席今年的大会。文章引用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级顾问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的观点,“即便没有美国的政治与技术引领,世界仍在前行”。

文章认为,当欧美车企仍在艰难转型电动车生产时,中国已凭借技术先进、价格低于主要竞争对手的电动车占据优势,这使得中国汽车在购买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吸引力。目前,中国电动车约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二。在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巴西,售出的电动车中超过80%是中国品牌。

中欧应该加强气候合作

据报道,今年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国际组织代表、科学家、企业家出席贝伦大会。然而,作为全球累计温室气体排放最高,人均碳排放依然较高的美国未派遣联邦层面高级别代表出席,也不参与主要谈判进程。对此,有美国智库认为,中国与欧盟应该挺膺担当,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合作。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网站11月9日刊登高级研究员让·皮萨尼-费里(Jean Pisani-Ferry)和经济学家比阿特丽斯·韦德·迪·毛罗(Beatrice Weder di Mauro)的评论文章。文章认为,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以及10月中旬美国单方面破坏了近期达成的国际海事组织航运减排协议等的负面行为都削弱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及更广泛的气候行动。这可能符合美国的短期利益和化石燃料游说团体的利益,但会给地球带来灾难——尤其是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

文章进一步指出,在当前日益多极化的世界中,推动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的气候转型符合中国和欧洲的共同战略利益。因为气候以及自然环境的命运越来越取决于发展中经济体,这些经济体当前和未来排放量占据全球份额的大部分。正如该研究所在最近的一份研究中所发现的,通过可再生能源帮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扩张是更具成本效益的优选。如果中欧能够处理好贸易摩擦,克服地缘政治挑战,双方便能够建立绿色、基于规则的伙伴关系,这不是针对美国,而是为了捍卫全球公域和共同的未来。

责任编辑:季 风

设计排版:卢一凡

欢迎订阅!

复制链接至TB:

【淘宝】https://m.tb.cn/h.Uk9jgPF?tk=K2kRdfgvr8z CZ0001

「《北京周报》全年电子杂志订阅 1—52期 PDF文件

赠笔记本礼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北京周报 incentive-icons
北京周报
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新闻周刊
2623文章数 98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