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赶碳号科技
当整个光伏行业还在内卷的泥潭里摔跤、混战成一团的时候,有一个问题迟早要被摊开:真正的反内卷,到底靠什么?
赶碳号这两年跑电站、看财报、和企业家们聊得越多,越坚定一个判断——所谓高质量发展,落到咱们制造业身上,说到底是几个字:好产品能不能撑起好的现金流。还有就是,什么样的前沿技术能够转化为产品力,并推动企业领先竞争对手半个身位?至于什么技术路线之争、阶段性价格战、谁在风口谁跌落神坛,这些都会被时间所遗忘,最后还能留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其实只有——产品力。
如果说2024年是光伏全行业被动挨打的一年,那2025年前三季度,隆基在财报和产品线上的动作,已经有了明显的对焦:一边,把过去两年积累的问题摊在报表上,“止血”“清仓”;另一边,把资源压到新一代产品和前沿技术上,用产品力去为未来的盈利能力铺底——最新的集中展示,就是三天内连续两篇登上《Nature》的HIBC电池与柔性硅基叠层电池研究成果。
在低价竞争仍未退潮的当下,这种选择的含义,很值得拆开来看一看。
01
业绩还在“冬天”,产品已经在为“春天”预备弹药
先从冰冷的数字说起。
2025年前三季度,隆基实现营业收入约509亿元,同比下降13%左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约34亿元,同比减亏接近一半。三季度单季看,营业收入约181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约8.3亿元,比去年同期十几亿元的单季亏损收窄不少。
另一个更关键的指标,是经营性现金流。去年同期,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还是负的八十多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已经转正到十八亿多。这意味着,在价格还躺在地板上的时刻,隆基已经通过费用管控、采购节奏调整、库存结构优化,把经营模式从“流血扩张”拉回到“有现金流入”的轨道上来。
与此同时,公司在三季度对有减值迹象的资产,集中计提了约8.94亿元减值准备,其中存货跌价准备约5.35亿元,主要来自电池和组件产品的价格下行;固定资产减值约3.46亿元,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合同资产也做了相应调整。公司测算,这一轮减值合计减少三季度合并净利润约7.4亿元。
这组组合拳的意思很清楚:不再拖延,把过去库存、产能布局、产品节奏上的失误,尽可能一次性“认账”,让报表先痛一阵,把包袱卸下来。
但如果只看到这里,最多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隆基处在深度出清周期里,亏得比去年少一点。真正决定它能不能从这轮价格战里站起来的,还得看另一边——接下来用什么产品赚钱。
02
HIBC:又把晶硅电池效率天花板往上顶了一大截
11月10日、13日,隆基绿能联合多所高校团队的两项研究成果,连续登上《Nature》。对一个已经在一线产能里厮杀多年的光伏巨头来说,这更像是一份对未来的“技术底牌”披露。
![]()
图1:HIBC太阳电池的关键光电性能
先看HIBC。
传统的晶硅背接触电池,通过把正负极接触和金属电极全部移到电池背面,最大限度减少正面金属栅线遮光,是近几年晶硅高效化的主攻方向之一。但在工程实现上,这条路并不好走:
一方面,N型、P型区域的钝化接触工艺要求差异巨大,很难在一块电池上同时做到“各自最好”;
另一方面,背接触结构下的电流路径更复杂,对垂直导电能力、横向漏电控制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再加上切割边缘的缺陷、损伤复合,会严重拖累实际转换效率。
隆基这次拿出来的,是一套“非晶+多晶”的杂化背接触结构:
在P型区域,采用低温工艺制备的非晶硅接触,重点解决界面钝化和接触复合问题;
在N型区域,则采用高温工艺制备的多晶硅接触,发挥其在载流子选择性输运方面的优势。两种材料各司其职,分别构建出性能优良的P型、N型钝化接触。
![]()
图2:激光处理对非晶硅膜层的影响
针对P型非晶硅接触层“竖向导电弱、横向漏电难控制”的老大难问题,团队引入了激光诱导局域晶化技术:只在金字塔纹理尖端极小的区域,把非晶硅“点状”地转化为纳米晶硅,像在垂直方向打通一条条“电流通道”,大幅降低接触电阻;而其余大面积仍保持非晶特性,继续提供良好的表面钝化和横向隔离效果。
再往外一层,是原位边缘钝化工艺。电池在切片后,边缘区域往往是缺陷密度最高、复合最严重的地方。隆基团队在制程中同步为这些“脆弱地带”披上一层钝化“外衣”,把边缘复合压低,让实验室中的好数据能尽量落地到大面积电池上。
![]()
图3:冠军HIBC太阳电池的功率损耗分析
这一整套结构,构成了所谓的HIBC——非晶-多晶杂化背接触电池。基于隆基自家硅片平台,HIBC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做到27.81%,同时保持高开路电压和高填充因子,整体性能站到了晶硅电池的第一梯队。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条全然陌生、远离量产的实验路线,而是基于现有TOPCon、HBC工艺经验上做出的结构突破,保留了与量产线兼容的可能性。
![]()
图4:高效硅基太阳电池的进展和理论分析
在组件侧,公司已经给出更接近业务的指标:目前基于HIBC电池的组件,量产组件效率已达到25.9%,在2382mm×1134mm、约2.7平方米的版型下,组件功率可以做到700W以上,面向的是全球高端分布式场景,尤其是欧洲市场,已经形成较为可观的溢价水平,后续也会逐步推向国内工商业屋顶。
对长期被价格战“按在地上摩擦”的光伏制造业来说,这样一条路线至少说明两件事:
一是,晶硅电池的效率天花板还没有到头,在现有平台上通过结构创新、工艺组合,仍可以挖出更大的效率空间;
二是,只要产品在效率、功率、安全性上真正拉开差距,哪怕在低价环境下,也仍然存在一定的价格带,可以用“好货”挣回一部分合理利润。
03
柔性硅基叠层:如何把硅片“削薄”,把场景做厚?
另一篇登上《Nature》的文章,则把目光投向了硅基叠层电池,而且走了一条不少人原本并不看好的路——超薄柔性晶硅。
在行业的既有认知里,单晶硅以其脆性和刚性著称:适合做大尺寸、高刚度的地面电站组件,但谈到轻质、柔性、可弯折,大家通常会想到金属箔、聚合物基底,而不是硅片本身。
![]()
图1 创纪录效率的柔性叠层电池
隆基团队这次干的事情,有点“逆向思维”的意味:
一方面,把晶硅片厚度削到只有几十微米的级别,让它在力学上不再是“一块玻璃”,而更像一张有韧性的薄片;
另一方面,在这张“硅薄片”之上,叠加钙钛矿吸收层,用叠层结构把光谱利用率和理论效率再推高一截。
薄硅本身的问题不算最大,真正的难点在于钙钛矿叠层:在反复弯折、温度周期变化下,钙钛矿功能层与下方界面极易分层失效,掉效率甚至“直接报废”,这在柔性电子和柔性光伏领域都是老大难。
为此,这篇工作给出的答案,是一套“疏松+致密”的SnOx双层缓冲设计。
![]()
疏松SnOx层像一个微观“弹簧床垫”,在晶硅与钙钛矿之间提供缓冲空间,能在器件制备过程中吸收离子轰击带来的冲击力,也能在后续使用中为温度膨胀、机械弯折预留“活动余地”;致密SnOx层则承担起电学功能,确保界面电荷高效提取与输运,同时维持长期稳定的接触。
这套设计在微纳尺度上,把“抗弯折”和“高效率”这两件看似矛盾的要求,绑在了一起。
实验结果是:在超薄硅片上构建的柔性叠层器件,不仅可以实现小弯曲半径的反复弯折,而且在实验室小面积上做到了33.4%的转换效率,刷新了柔性硅基叠层电池的世界纪录。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原本只属于“刚性电站组件”的高效率晶硅平台,正在向更轻、更薄、更柔性的方向延展——可以是车顶、机舱、移动载具,也可以是对重量、形状极为敏感的空间光伏场景。对于追求单位重量输出功率、复杂曲面覆盖能力的应用来说,这条路如果走通,本身就是另一个量级的成长空间。
站在企业维度,柔性硅基叠层至少提供了三个层面的价值:
一是技术储备层面,为后TOPCon时代、后常规BC时代预埋了一条效率与场景“双升级”的通道;
二是品牌和定价层面,“三天两篇《Nature》+多项世界纪录”的技术形象,会通过时间差,慢慢转化为高端场景的产品溢价;
三是产业话语权层面,在未来叠层路线、柔性路线博弈加剧的情况下,隆基可以拿出一整套从器件结构到可靠性验证的路径,而不是被动跟随。
04
从前沿技术到财务报表:产品力如何修复业绩?
任何技术,只有转化了才有价值。让我们回到业绩本身。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在当前这个时间点,无论HIBC还是柔性叠层,都还没有在财务报表上贡献太多收入,它们更多是一份“未来选择权”。真正支撑当下现金流的,还是主战场上的那几类量产产品——TOPCon、BC,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来的高功率、高可靠性组件。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产品视角”来审视隆基的业绩修复路径。
从量上看,隆基前三季度硅片对外销量38.15GW,电池与组件对外销量63.43GW。在光伏需求整体承压的背景下,量能撑住本身已不容易;更关键的是结构上的变化——BC组件的同比占比提高,叠加HIBC小规模产线的导入、HIBC组件在高端分布式市场形成溢价,这些都在缓慢改善公司整体的平均单瓦毛利。
从成本端看,三季度大额减值之后,库存结构、产能结构已经比去年同期干净不少,隐性亏损被“摊明”在表内。配合经营性现金流转正,意味着企业开始有余力把更多资源投向真正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而不是被库存拖着跑。
从定价权看,HIBC组件在欧洲高端分布式市场已经能拿到一定溢价;BC组件在相同功率区间、相同场景下,仍能保持比主流TOPCon高出一个档位的电站收益表现。哪怕短期内这种溢价无法完全在财报上摊开,也在通过订单结构、客户结构的优化,慢慢改变收入的“含金量”。
如果把这些产品因素同前三季度的财务数据叠在一起,会看到一条渐渐清晰的轨迹:
亏损,仍然存在,但幅度在收窄;
价格战,还没有结束,但公司已经不再用“拼量、拼扩产”去硬扛,而是更多地用效率、功率、安全性和场景适配性去争取更好的订单质量;
技术路线,不再只盯着当下,而是通过HIBC、柔性硅基叠层把视野延伸到了下一轮迭代。
这就是赶碳号理解的隆基“反内卷”的底层逻辑:
不是摆脱竞争,而是换一种竞争——从拼谁扩得快、谁降价更快,转向拼谁的产品更经得住电站全生命周期的算账,谁能让每一度电、每一平方米组件都有更高的长期收益。
人无完人,同样也没有完美的企业。隆基有时有点“招黑”体质,但即使退一万步,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隆基自创立以来对于技术的追求、对于产品质量的底线坚守,还是业界公认的。
价格战终究会过去,产品要活得比价格长才行。
对于整个光伏制造业来说,这轮价格战带来的伤痕不会短时间消失,库存、资产负债表上的坑,还要靠时间慢慢填平。
但有一点,赶碳号在这一年密集跑企业、看项目时,越来越确定:反内卷不能停在口号上,必须落到产品力上,也只能落到产品力上。
隆基过去两年犯过错,也为此付出了不小代价;但从今年“三天两篇《Nature》”到HIBC组件在海外高端市场的落地,再到柔性硅基叠层为未来场景打开的想象空间,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家公司在最艰难的周期里,把相当一部分筹码压在了“产品”这门硬功夫上。
价格战总有一天会过去。那一天,市场不会去回忆谁当年报价最低,只会看——谁的组件在电站里活得更久、发得更多,谁的产品当得起“高质量发展”这几个字。
如果说这一轮隆基的调整有什么值得观察的地方,大概就在这里:当价格战烧到尽头,它选择让产品,替自己说话。
编审:侦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