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外头的掌声像海浪,一个接一个。德国、意大利、巴西、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黑山、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这些地方的政要、学者和舆论领袖最近纷纷对中国的四中全会与“十五五”规划投来积极评价。他们不是在唱赞歌式的附和,而是把目光放在具体的项目上:绿色转型、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对外开放与技术合作。把这些声音串起来,可以嗅到全球若干国家对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渴求,对发展路径的实用主义认可。
![]()
波兰前副总理雅努什·皮耶霍钦斯基提到“绿色丝绸之路”这个词,不是为了搞概念,而是因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绿色技术方面的进展,让合作看起来像个商业机会。绿色经济成了连接不同国家利益的桥梁,新能源、环保技术、清洁工业——这些词背后都有实际订单和投资机会。德国前国会议员扎克林·纳斯蒂奇把视线投到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上,她的意思很直接:别只谈竞争,学点实招,把能用的经验拿来弥补短板,别把中国的成功当成政治标签来回避。
从保加利亚复兴党主席科斯塔丁·科斯塔迪诺夫对五年规划长期性的认可,到巴西媒体评论员若泽·雷纳尔多·卡瓦略对中国经济韧性的肯定,这些评价都在强调一点——计划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对前路的一次可操作安排。在全球经济不稳、通胀与增长难以兼得的背景下,一个能看清方向并分配资源的计划,自带“确定性溢价”。阿尔巴尼亚学界、希腊农业专家也紧盯技术外溢效应:数字农业、气候适应型种植模型,不仅能改善产量,也意味着新一轮的国际合作窗口。
匈牙利前驻华大使库绍伊·山多尔的视角把话题拉回治理:有政府的战略导向、有市场的灵活调节,这是种制度组合,被认为有利于长期竞争力。意大利学者阿莱桑德拉·卡佩莱蒂把“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新质生产力”并列,指出在全球不确定性中,开放和创新就是两只能够一起托起增长的手。共产党(丹麦)主席洛特·于特夫特-麦德森看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雅典农业大学的斯皮罗斯·丰塔斯把镜头对准粮食安全,这种关注自带现实紧迫感。
![]()
把这些声音放在一张地图上看,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看重的不是政治口号,而是“能落地的东西”。能源项目、AI合作、农业技术交换、学术与人才交流、贸易与投资便利化——这些都是直接把双方利益钩在一起的渠道。一次全会的议题如果能转化成这样的“连接点”,它就不再是封闭的内部讨论,而是一个给世界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包。
当然,外界的认可并非万能通行证。任何政策的兑现都要过关斩将:从法规细则到地方执行,从资金划拨到市场化运作,每一步都可能遇到摩擦。但从另一面看,正是这种复杂性让外部合作者有了空间去寻找切入点——不是表面的意识形态认同,而是具体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互补。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五年里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被点名为大约三成。把这个数字放在全球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来看,它的现实含义是明显的:哪里有增长驱动力,哪里就会吸引关注与合作。而“十五五”里关于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开放的强调,无疑成为了这些国家与学者愿意接近的理由。对他们来说,合作是一种务实策略:通过技术交流、产业链融合与政策对接,既能推动本国的现代化,也能减少外部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
![]()
对外开放并非只意味着敞开大门就万事大吉,它还要求规则透明、投资环境可预期、合作机制可靠。外方评论者的积极评价里,含着期望也藏着条件。他们希望看到的,不是口号,而是通往合作的路径:项目清单、时间表、法治保障与对等互惠。把“开放”做成可以检验的事情,比把它写在宣言里更重要。
当很多海外声音把目光放回到中国内政的规划与执行力时,映射出的是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的普遍心态。各国在寻找一些能够稳定预期的锚点,任何能够提供长期合作框架的国家与政策,都会成为谈判桌前的热菜。由此也能理解,为何外界会把中国的五年规划看作“注入确定性”的事件:它不是单纯的国内蓝图,而是一种可被解读的国际信号。
结尾并非告一段落。那些来自多国的声音,既是对中国政策方向的肯定,也是对现实合作机会的邀请函。未来要看的是把这些邀请变成现实的能力:让蓝图变成项目,让承诺变成机制,让开放成为能被体验到的通道。阅读这些外部评价,不应只是满足于听见掌声,而要把每一声掌声转成可以合作的合同与行动。读者可以留意:当舆论与政策在全球舞台上对接,实际的赢家通常不是喊得最响者,而是把噪音变成建设性声音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