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解锁世界真相的钥匙,不是找答案,而是会提问

0
分享至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在AI量产信息的时代,我们似被表象裹挟,难触社会深层肌理,诸多现实困惑待解。而密钥,恰藏在常被忽略的“社会科学思维”里。

北京大学张静教授的著作《从故事到知识:政治社会学观察》(以下简称《从故事到知识》),便以跨学科的洞见、鲜活的现实案例拆解社科核心逻辑,为思维搭建实用指南。在采访中,张静教授畅谈社科思维价值,破解“不会提问”之困,以应对AI时代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挑战。

从“现象困惑”到“知识答案”

上观新闻:如今,很多人会被各种社会现象所困扰,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公共议题,容易跟随自己的过往经验或听到的单一“故事”下判断,这也是《从故事到知识》的主要话题。这种“想读懂世界,却总停在表面”的困境,您认为其核心问题出在哪?

张静:问题出在“缺少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习惯用“个人经验”或“单一视角”解读问题,却很少意识到社会现象背后有复杂的因果链条和系统逻辑。

社会科学要求把“故事性的现象”转化为“知识性的答案”。它不满足于“是什么”,更要追问“为什么”“怎么导致的”“如何系统性解决”。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那位印度裔学者,他研究贫困不仅仅是停留在“帮穷人”的目标上,他还用大量数据找出“富裕国家仍有贫困”的核心原因——这才是能指导政策的知识,而不是简单的道德呼吁。

上观新闻:《从故事到知识》书名体现了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路,当时为什么会想到从“故事到知识”这个角度来写?

张静:“故事”是大家最容易接触到的——新闻里的个案、生活中的经历,都是故事;但知识是能传播、能复用的原理,是理解更多问题的钥匙。很多人注重看故事,却没有力图从故事里提炼出知识,这就是社会科学思维的缺失。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搭建“故事”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书里前半部分讲的是“思维方法”——比如怎么从故事里找问题、怎么分析因果关系、怎么避免以偏概全;后半部分是“实践案例”——用这些方法分析现实议题。不是要教大家记住某个结论,而是让大家了解如何“从故事里挖知识”。

上观新闻:有时,人们会觉得“社会科学离生活很远”,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社会科学思维怎么用在生活里?

张静:太多了。比如年轻人选工作,很多人会纠结“这个工作薪水高不高”“离家近不近”,但用社会科学思维,会先想“我想要的长期目标是什么”——是职业发展空间?是工作生活平衡?还是能实现个人价值?然后倒推“这个工作能不能帮我实现这个结果”,如果能,就优先选择,这就是“从果倒推因”的思维。

我有个学生,毕业时在“出国读研”和“进国企工作”之间犹豫,他一开始觉得“国企稳定,先试试”。我问他:“你未来想做什么?”他说“想做国际政策研究”。那我就告诉他:“国企的工作内容和国际政策研究几乎无关,你做两年再出国,不仅专业断了,还得重新适应学术节奏,反而离目标更远。”后来他选择先出国,现在已经在相关领域工作了。

上观新闻:您在书中提到,社会科学思维的缺失,和我们的教育也有关——语文数学强调“观点”,但社会科学思维强调“因果”。

张静:我在书里举了高考语文题的例子。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问的是“对某个社会现象的看法”,考察的是“你的观点和立场”;而国外某所大学的招生题是,“你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是什么?怎么解决的?这个决定后来对你有什么影响”,这类问题考察的是“因果影响”。

这种差异会影响我们很久——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写论文会用“我认为”“我觉得”开头,因为他们习惯了“表达观点”,却没有“用证据和逻辑支撑观点”。我把这些内容写进书里,希望读者能意识到“思维差异”,主动去补“社会科学”这一课。

从“怎么看”到“怎么想”

上观新闻:这本书并没有写得很通俗。现在很多社科书会刻意“降维”,用大量案例和段子吸引读者,您为什么选择保持专业性?

张静:一方面,我的通俗表达能力一向比较差。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的核心逻辑——比如因果分析、系统思维——没法用“段子”代替。如果为了通俗,把复杂的思维过程简化成“心灵鸡汤”,那读者看完可能只记住几个故事,却学不会真正的方法,这就失去了书的价值。

我认识一个出版社的编辑,他说现在有些“社科畅销书”,读者看完觉得“很有道理”,但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分析。为什么?因为它们只给“结论”,不给“推导过程”。社会科学不是教你“怎么看”,而是教你“怎么想”——这个“想”的过程,必须有专业性。

当然,我也知道纯专业的内容会有门槛,但从反馈来看,读者是能接受的。比如我的另一本书《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没有任何段子,就是讲提问的方法,出版社告诉我,第一个月就卖了8000多本。这说明只要内容确实有用,读者愿意花时间去了解。

上观新闻:这本书的创作契机,是您的学生建议您把论文梳理集成,并扩展为一部著作。在整理这些论文时,您有没有遇到“取舍难题”——比如有些内容很专业,担心读者看不懂;有些内容很基础,又怕对学者没价值?

张静:确实有过纠结。一开始我想把所有方法类论文都放进去,但后来发现,有些论文太侧重某个细分领域,普通读者可能用不上,反而会增加阅读负担。

所以我定了两个取舍标准:第一,内容是“跨学科通用”的。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我选的方法希望让不同专业的读者都能用——比如因果分析、系统性提问,从描述到分析,从特殊发现到一般现象,只要是处于社会科学大类,几乎所有领域都需要这些思维。

第二,必须“连接理论与现实”。我不想要纯理论的内容,每个方法后面都要跟着案例——比如说明“系统性原因”时,用“国家财政崩溃”的例子,对比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不同视角;讨论“因果关系”时,用贫困研究的例子,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区别。这样不管是学生还是普通读者,都能明白。

这样的取舍也许会让书“两头不讨好”——学者觉得太基础,普通人觉得太专业。但后来看到读者反馈,发现担心是多余的。有个青年教师跟我说,他之前写论文总停留在“描述现象”,读了这本书里“因果分析”的部分,才明白“要找现象背后的影响关系”,后来他的论文发表在了核心期刊上。这说明“通用+实用”的定位是对的。

从“未解困境”到“未知缺口”

上观新闻:您在书里特别强调“提问”的重要性。现在很多人——不管是学生写论文,还是职场人做项目——都觉得“不知道该问什么”,您觉得为什么会有“提问的困境”?

张静:提问需要一种想要弄明白、想要发现的动机,如果根本没有什么想要搞懂的,当然就不会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提问其实是一种负担。

社会科学提问是朝向未知的,它们多数来自观察现象的未解困境。这可能不是解决问题,但是试图解答问题的开始。比如,“在职场怎么才能不内卷”就不如“为什么某些行业的内卷程度比其他行业高”,后者是更好的问题,因为它指向了“原因”,试图通过研究寻找答案。

比如有个学生跟我说,他想研究“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但不知道怎么提问。我问他:“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年轻人,不同专业的就业压力不一样?这是为什么?”他意识到,原来可以从“专业差异”这个缺口入手,后来他的研究聚焦在“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压力的关系”,写得挺不错。

上观新闻:什么样的问题,能称得上是有价值的提问?

张静:看关注点。如果一个问题是“贫困群体有哪些特征”,比如“年龄、性别、地域分布”,这是关注“是什么”,结果一般是收集信息;但如果是问“为什么某些群体更容易陷入贫困”,就是在关注“为什么”,因为它在找产生“贫困”的原因。前一个问题较为基础,后一个问题从研究的角度说,价值更高些。

还要看“是否指向系统性原因,力求排除偶然因素”。比如研究“某个地区的贫困”,如果说“因为当地人生性懒惰”,这可能是指向个人因素;但如果说“当地产业单一,资源有限,就业机会少”,这就是系统性原因——经济和社会结构导致的贫困。

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是否能产出‘可复用的知识’”。关注因果的问题,答案能用到其他场景。比如找到“产业单一导致贫困”的原因后,不仅能指导这个地区的扶贫政策——发展多元产业,还能用到其他产业单一的地区;但如果只是描述“这里的贫困群体有多贫困”,只能用在这个群体上,没法对其他地区的类似问题产生有用性。

书里还有个熊彼特研究“财政问题”的例子:他说道,历史学家会关注“某君主的决策失误”如何导致财政崩溃,这是指向偶然因素;但社会学家通常会问,“现有制度为什么会让决策失误成为必然”,这是指向因果关系。后者的答案能帮我们改进制度,这就是有价值的提问。

上观新闻:怎么从一个宽泛的话题,聚焦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上?

张静:第一步,“把宽泛话题拆成‘现象+疑问’”。比如“年轻人就业压力”这个话题,拆成“现象: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疑问:为什么这个专业的就业率比其他专业低”。

第二步,“评估已有答案”。比如“为什么这个专业就业率低”的问题,答案如果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就需要联系证据评估这些答案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比如和现象不符,那么如何给出更正确的答案就可能是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第三步,“把疑问和‘更大的问题’连接起来”。比如“为什么这个专业的部分毕业生能找到好工作”,可以连接到“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这个更大的问题上——这样你的研究就不只是关注“某个专业”,还能为高校专业调整提供参考,研究的价值就提升了。

从“不确定”到“确定”

上观新闻:现在AI发展很快,很多人觉得“AI能生成研究报告、回答问题,社会科学思维没用了”,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张静:这种观点犯了一个错误——把“信息”和“思维”混为一谈。AI能提供大量信息,比如“贫困的统计数据”“某个政策的实施情况”,但它没法帮你“分析信息背后的因果关系”“判断问题的系统性原因”。

比如你让AI分析“返贫现象”,它可能会给你“返贫群体的特征”“帮扶政策的内容”,但它没法告诉你“为什么这些帮扶政策没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制度、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系统性思考,而AI的核心是“整合已有信息”,不是“探索未知”。如果完全依赖机器,人类的思考判断能力会降低。

还有一点很重要:AI的回答质量,取决于你的提问质量。如果你只问“返贫怎么解决”这种宽泛的问题,AI给的答案也会很宽泛;但如果你问“为什么某些地区的产业帮扶政策仍然导致返贫”——这个有聚焦、有因果指向的问题,AI才能给你更有价值的答案。而“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正是社会科学思维的核心。AI是工具,能帮我们节省收集信息的时间,但“怎么用工具”“怎么从信息里挖知识”,还是要靠社会科学思维。

上观新闻:现在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您看来,社会转型期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什么机遇?

张静:最大的机遇是“有大量‘新现象’可以研究”。社会转型期会出现很多之前没有的问题。

我的书里有几个案例,是基于中国社会转型而产生的现象。社会科学研究能帮我们看清哪些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哪些问题是人类共同的。

上观新闻:您觉得在社会转型期,普通人学习社会科学思维,有什么实际意义?

张静: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是“变化快、不确定性高”,比如几年前热门的行业,现在可能面临调整;几年前的养老方式,现在可能不适用。这时候,只靠“经验”或“直觉”做决策,很容易出错,而社会科学思维能帮我们“在不确定中找确定”。

比如做职业选择,用社会科学思维,你会先分析“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是看现在哪个行业热门,而是看“未来5到10年,哪个行业符合社会转型的需求”,哪些需求会持续增长。然后再看“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这个行业的需求”,最后做决策。这样的决策,比“跟风选热门行业”更靠谱。

简单说,社会科学思维不是教你“怎么选”,而是教你“怎么分析选项背后的逻辑”——在变化快的时代,这种能力比任何“标准答案”都重要。

从“专业”到“破圈”

上观新闻:怎么才能让社会科学思维“破圈”,让更多人学会用它分析问题?

张静:首先,要改变“社会科学的传播方式”,“用现实问题做引子”。比如讲“因果分析”,不用先讲理论,而是从实际出发,从大家关心的问题入手,再讨论“怎么发现因果关系”。这样大家会觉得“这个思维对我有用”。没有用的东西不会有人愿意学。

其次,要让社会科学“走进教育”。现在中学教育里,社会科学思维教学少,学生只能到大学后才接触。如果能在中学加入一些“因果分析”“系统性提问”的训练——比如让学生分析“某社会现象的原因”,而不是只写“对现象的看法”——就能从小培养大家的社会科学思维。

媒体也可以多做“深度解读”的工作。很多媒体报道社会现象,只停留在“描述”,如果做一些“现象背后的逻辑”的分析,就能让更多人了解社会科学思维。

上观新闻:最后,能不能给普通读者一些建议——怎样开始学习社会科学思维?

张静:从“多问‘为什么’”开始。比如看到一个社会现象,不是停留在“我觉得怎么样”,而是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做决策时,不是只看“眼前的搞定”,而是多问“这个选择会导致什么结果”。多养成“找原因、寻结果、想逻辑、助推论”的习惯,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开始用社会科学思维分析问题了。

社会科学思维并不“高大上”,它和日常选择密切相关,只要愿意从“多问为什么”开始,每个人都能受益。


《从故事到知识:政治社会学观察》

张静 著

东方出版中心

原标题:《解锁世界真相的钥匙,不是找答案,而是会提问》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携怀孕岳母旅游后,双双坠崖身亡,警方勘察背包后傻眼:不是人

携怀孕岳母旅游后,双双坠崖身亡,警方勘察背包后傻眼:不是人

罪案洞察者
2025-11-04 13:49:14
央视曝光4种“致癌日用品”,家里千万别囤!越囤全家身体越差!

央视曝光4种“致癌日用品”,家里千万别囤!越囤全家身体越差!

39健康网
2025-11-16 20:35:40
日本要求中国解释双手插兜!我国回应:现场多数是日本媒体

日本要求中国解释双手插兜!我国回应:现场多数是日本媒体

牛锅巴小钒
2025-11-20 13:08:16
相差16岁的热恋!胡彦斌吃得好?还是易梦玲找到了隐形富豪?

相差16岁的热恋!胡彦斌吃得好?还是易梦玲找到了隐形富豪?

非常先生看娱乐
2025-11-20 17:55:46
笑死了!原来真不能住太便宜的旅馆!网友:隔音差 一晚上都没怎么睡

笑死了!原来真不能住太便宜的旅馆!网友:隔音差 一晚上都没怎么睡

兰妮搞笑分享
2025-11-18 14:22:05
“辣眼睛”多方回应15号模特广东冠军引争议!网友:钞能力太强了

“辣眼睛”多方回应15号模特广东冠军引争议!网友:钞能力太强了

天天热点见闻
2025-11-19 09:30:08
炒股其实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

炒股其实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

悠闲葡萄
2025-10-11 11:17:07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共创幸福美好生活——“中国经济圆桌会”聚焦上海推进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的经验与启示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共创幸福美好生活——“中国经济圆桌会”聚焦上海推进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的经验与启示

新华社
2025-11-20 17:27:07
环球小姐又曝丑闻?马上开幕评委却接连退赛:前30早选完,这黑幕我不玩了!

环球小姐又曝丑闻?马上开幕评委却接连退赛:前30早选完,这黑幕我不玩了!

英国那些事儿
2025-11-19 23:28:09
利好突袭,大涨!美联储,降息大消息!

利好突袭,大涨!美联储,降息大消息!

中国基金报
2025-11-20 08:22:25
那个朝鲜女导游掏出军人证时,我们才知道闯大祸了

那个朝鲜女导游掏出军人证时,我们才知道闯大祸了

百姓识天下
2025-11-06 11:21:33
为什么越来越多机关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工资发不出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机关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工资发不出了?

细说职场
2025-11-19 23:26:19
有网友讲述了民国时代的一次海外护侨行动,并且被证实了

有网友讲述了民国时代的一次海外护侨行动,并且被证实了

清晖有墨
2025-10-03 09:33:04
和丈夫丁克32年,被宠成公主,做检查时医生闲聊:您孙女眉眼随您

和丈夫丁克32年,被宠成公主,做检查时医生闲聊:您孙女眉眼随您

温情邮局
2025-08-30 11:07:59
孔从洲去世后,中央军委作出指示:悼念规格比大军区正职规格高

孔从洲去世后,中央军委作出指示:悼念规格比大军区正职规格高

大运河时空
2025-11-19 17:30:03
闻泰科技:作为股东的完整权利以及对安世的合法控制权必须得到恢复

闻泰科技:作为股东的完整权利以及对安世的合法控制权必须得到恢复

界面新闻
2025-11-20 21:28:59
裹足不前!波克罗夫斯克战役成现代斯大林格勒,俄军未能巩固优势

裹足不前!波克罗夫斯克战役成现代斯大林格勒,俄军未能巩固优势

军迷战情室
2025-11-18 20:18:13
0-2!1-2!王欣瑜崩盘,一天丢掉2金,双线溃败,愧对国内一姐

0-2!1-2!王欣瑜崩盘,一天丢掉2金,双线溃败,愧对国内一姐

体育就你秀
2025-11-20 07:41:19
警惕!这种“毒碗”已经上黑榜了,检查一下,家里有的赶紧扔了吧

警惕!这种“毒碗”已经上黑榜了,检查一下,家里有的赶紧扔了吧

削桐作琴
2025-10-24 15:45:22
王楚钦踏上领奖台被马龙拦住!领金牌后脸笑烂 龙队霸气撩第五金

王楚钦踏上领奖台被马龙拦住!领金牌后脸笑烂 龙队霸气撩第五金

颜小白的篮球梦
2025-11-20 21:29:02
2025-11-21 03:20:49
新浪财经 incentive-icons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
1448262文章数 458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马云发话了:冲第一

头条要闻

日本政府被判赔偿39亿日元

头条要闻

日本政府被判赔偿39亿日元

体育要闻

Faker,何以成为Faker

娱乐要闻

胡彦斌的每一任都是大美女

财经要闻

揭秘三体公司原CEO许垚投毒杀人案始末

汽车要闻

AI驱动内容营销新纪元 2026网易年度新车总评榜揭晓

态度原创

数码
本地
家居
健康
公开课

数码要闻

一键击毁芯片无法恢复 十铨科技发布全球首款支持销毁的SSD

本地新闻

卖力整活儿的大湾鸡,靠疯癫成了新顶流

家居要闻

黑白极简 慵懒通透空间

警惕超声报告这六大"坑"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