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接棒“苏超”许昆林部署“东北超”,如何推动赛事流量变留量

0
分享至

一股由“村超”“苏超”点燃的“跟着赛事去旅行”风潮,正席卷全国。

“村超”与“苏超”的成功,关键在于将赛事流量有效转化为文旅消费增量。江苏多地依托文旅消费集聚区、文博场馆和商圈街区,打造融合观赛、餐饮、购物与娱乐的“第二现场”。在“苏超”赛事期间,全省累计设置573个这样的观赛空间,极大丰富了球迷与游客的复合型文旅体验。

数据显示,“苏超”主场城市在比赛日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511.71万人次,同比增长17.38%。同期,赛事带动江苏全域消费规模接近380亿元。

如今,广东、辽宁、安徽、四川等地也纷纷接棒,推出各具地域特色的赛事活动,持续探索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11月1日,在南京举行的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决赛上,南通队对阵泰州队。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多地接棒:掀起“赛事+”融合新浪潮

“苏超”的成功经验正在全国引发广泛回响。

据《辽宁日报》报道,11月14日,辽宁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省委书记许昆林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办好东北地区城市足球联赛,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足球赛事品牌,持续加强优质体育赛事供给,推动文旅体商深度融合,放大赛事带动效应,实现体育热起来、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的良性循环。

11月14日至16日,“辽超”嘉年华活动将在大连梭鱼湾足球场西侧广场举办,现场划分七大功能区,涵盖文旅展示、非遗文创、美食餐饮、数字科技等多种业态,预计吸引超过200家商户参与。大连市文旅局还与多家企业合作,推出凭“辽超”决赛门票免费游览老虎滩海洋公园、森林动物园等10家景区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大“文体旅融合”效应。

在安徽,“宁BA”乡村篮球联赛如火如荼。该赛事构建“乡镇选拔—区域晋级—市级总决赛”三级体系,实现全市19个乡镇(街道)100%参与,累计举办80余场选拔赛,场场火爆。

赛事期间,胡乐镇将非遗展搬进赛场,让观众边看球边品非遗;梅林镇则打造“体育+农业”模式,在球场周边设置农产品展区,实现观赛购物一体化,切实“以赛促农”。

四川则从政策层面系统推进赛事与文旅融合。省文旅厅联合多部门发布《“四个跟着游四川”实施方案》,涵盖“跟着赛事、演出、美食、影视游四川”等内容。

以遂宁为例,当地将中国汽车登山锦标赛与霹雳舞大赛结合,配套国际时尚体育节系列活动。据统计,2025年以来,四川全省共调度赛事1838场,带动参与1142万人次,经济效益达60.86亿元。

广东也紧抓全运会契机,推出“粤享暖冬 乐游广东”消费季活动,在2025年11月至2026年3月期间,集中推出四大活动、五大品牌与六大优惠,沉浸式呈现“看全运、迎峰会、游广东、品美食、赏美景、购优品”的多元体验。

平台数据同样印证赛事对文旅的拉动效应:十五运会期间,广州、深圳等主办城市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26%,部分赛事场馆周边酒店热门房型更是一房难求,民宿预订量也显著上涨。

广东省体育局局长崔剑表示,全省正系统推出“全运+”旅游线路,提供“赛事+交通+酒店+景区”全流程服务,全方位优化参赛观赛体验。


3月30日,“潮玩海珠 激情全运”2025广州海珠湿地生态跑活力开跑,跑者穿越10亩樱花林。南都N视频记者高永佳 摄

赛事带动文旅如何从“流量”走向“留量”?

赛事带动文旅,核心靠什么?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白宇飞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足球赛事天然具备多重吸引力:高对抗性、强观赏性,悬念持续至最后一刻;单场可容纳数万人,线下氛围热烈,易于传播;联赛周期长,能持续维持社会关注。

南京市社科联主席曹劲松认为,从“村超”到“苏超”,这些赛事扎根民间、贴近大众,“不仅完善了中国足球竞赛体系,也普及了基层足球,扩大足球人口,同时反哺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是中国足球前行中的有益探索。”

如何借鉴“村超”“苏超”经验,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民间赛事?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王兆红此前曾提出,关键在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文化赋能”的协同机制。政府应做好规则制定与资源整合,为市场主体提供运营空间,并将地域文化融入赛事,实现“1+1+1>3”的聚合效应。

热潮之下,如何将易于复制的“省超”模式从“流量热点”转化为“长期动能”,也成为业界关注的新课题。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林先平此前曾指出,地方复制赛事模式时易陷入三大误区:同质化严重、过度依赖流量炒作、缺乏系统性商业模式,导致难以持续。

面对“复制容易续航难”的现实挑战,多位专家普遍认为,地方赛事要实现从“流量热点”到“长期动能”的转变,必须从制度、文化、产业链等维度系统发力,构建可持续的运营生态。

全球著名咨询公司商品战略顾问总监潘俊此前接受采访时建议,可从三方面构建赛事“长期热”的落地路径:设立省级体育产业基金,支持社会资本参与IP孵化与转播权开发;打通“体育+文旅+零售”的赛事经济带,推动品牌赞助与消费券联动;发展数字转播、虚拟观赛与衍生品电商,形成多层次盈利模式。“唯有让赛事成为地方经济中的‘自循环系统’,才能真正实现从‘一时火’到‘长期热’的跨越。”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方都市报 incentive-icons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
583172文章数 358576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