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突然取消的访问与一通紧急电话
十月的柏林,秋意正浓。德国外交部大楼内,一场精心筹备的访华行程在最后一刻被按下了暂停键。
10月26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以“中方未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日程”为由,突然宣布取消访华计划。这位以强硬著称的外长在声明中不忘指责中国“试图改写国际秩序”,并再次妄议台湾问题。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在八天后上演。11月3日,瓦德富尔主动请求与王毅外长通电话。电话那头,他的语气明显软化,强调“德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并表示期待“尽早实现访华”。
这一“取消-通话”的转折,恰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中欧关系的真实面貌:在政治姿态与经济现实之间,在意识形态与共同利益之间,欧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摇摆与挣扎。
稀土博弈:绿色转型背后的权力游戏
就在瓦德富尔取消访华的同一周,布鲁塞尔正上演另一场无声的较量。
中欧“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在这里举行。会谈的背景颇为微妙:10月9日,中国宣布收紧稀土出口管制;不到三周后,又宣布暂停扩大管制12个月。欧盟对此迅速作出回应,称这是“负责任的举措”。
这场稀土博弈的背后,是一场关乎未来产业主导权的较量。
“没有中国的稀土,欧洲的绿色转型就像没有汽油的发动机。”一位德国汽车供应商的负责人如此形容。数据显示,欧盟90%以上的永磁材料依赖中国供应,而这些材料是电动汽车、风电设备不可或缺的核心元件。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欧洲向绿色经济转型,其对稀土的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5倍。但现实是,欧洲本土的稀土提炼能力不足全球的5%。
这场博弈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供应链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产。 中国的稀土管制并非针对性的制裁,而是基于国际规则的合法调整;而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做法,反而暴露了其在竞争压力下的双重标准。
![]()
经济理性vs政治叙事:德国无法割舍的中国情结
在柏林的政治表态背后,德国的经济现实讲述着另一个故事。
2025年1-8月的贸易数据显示,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在德国企业的董事会里,中国始终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大众汽车的前CEO迪斯曾直言不讳:“汽车行业的半壁江山在中国。”数据显示,德国汽车三巨头(大众、奔驰、宝马)在华销量均超过其全球总销量的30%,其中大众在华盈利一度占到其全球利润的30%。
更深入的数据显示:
(1)46%的德国工业企业依赖来自中国的中间产品
(2)中欧班列2024年开行1.9万列,成为亚欧供应链的“稳定器”
(3)西门子、巴斯夫等德企在华研发中心数量五年内翻番
“我们在中国不是为了廉价劳动力,而是为了创新能力。”一位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CEO坦言,“中国本土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创新动力。”
这种深度绑定让“脱钩”变得不切实际。正如一位资深产业观察家所言:“当中德经济已经深度融合到如同连体婴儿般难以分割时,任何强行分离的尝试都将是痛苦而危险的。”
产业共生的经济学:超越零和博弈的新逻辑
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看,中欧关系的本质是互补性协同,而非零和博弈。
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中欧展现出了惊人的互补性。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产能的80%,成本在十年内下降了90%;而欧洲要在2030年前实现能源转型目标,需要新增140GW的光伏装机容量——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欧洲本土的制造能力。
“这不是谁依赖谁的问题,而是如何优势互补的问题。”一位参与中欧碳市场合作的专家指出,“中国的制造优势与欧洲的标准制定能力结合,可以创造出1+1>2的效果。”
在第三方市场,这种协同效应已经显现。东南亚某个大型光伏电站项目中,中国企业提供组件和工程建设,德国企业提供电网接入技术和运营管理系统,这种“中国制造+欧洲标准”的模式正在成为新的范本。
更深层次的融合发生在创新链上。德国企业的精密仪器需要中国的应用场景来迭代升级,中国的电池技术需要欧洲的汽车工业来实现商业化。这种创新层面的相互依存,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关系,进入了共同进化的新阶段。
![]()
破局之道:在碰撞中校准共生的坐标
瓦德富尔的那通电话,或许标志着德国对华政策的理性回归。但要从当前的困境中真正破局,需要更多的智慧与勇气。
首先,需要建立有效的“竞争管控”机制。中欧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竞争需要有规则、有底线。通过出口管制对话等专业渠道,将技术性摩擦控制在技术层面,避免其政治化、情绪化。
其次,要善于挖掘合作的新增量。绿色转型、数字经济、老龄化社会的解决方案……这些全球性挑战为中欧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把蛋糕做大,才能更好地化解分配蛋糕时的矛盾。
最重要的是,要超越“麦克风外交”的局限。王毅外长指出,中德需要“制定更稳定、可持续的政策框架”。这意味着双方需要建立更多元、更立体的沟通渠道,让企业家、科学家、地方政府的声音能够被听见。
结语:在命运十字路口的选择
从瓦德富尔取消访华到紧急通话的这八天,是中欧关系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政治的姿态终将向经济的理性低头,意识形态的隔阂终将让位于共同发展的需要。
当下,中欧关系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向对抗与隔阂,另一条路通向合作与共生。选择哪条路,不仅关乎两个经济体的未来,更关乎这个世界能否在挑战中找到希望的曙光。
正如《大棋局:中欧竞合时代的破局与共生》中所指出的:“竞争可能划定起点,但合作才决定终点。”在这个技术革命与气候危机并存的时代,中欧的共生逻辑,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必然。
毕竟,当供应链已经成为战略资产,当创新链已经深度交织,合作的收益远远大于对抗的成本。这或许就是德国外长在取消访华八天后,又拿起电话的根本原因。
开白名单 duanyu_
H|投稿 tougao9999
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