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十五运会在万众欢呼声中拉开帷幕。当晚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的全运会开幕式,更是以融合岭南文化特色与现代体育精神,赢得了市民观众的一致好评。犹如飞波踏浪的“水舞台”,让人恍见“一夜鱼龙舞”意境的“鳌鱼灯”灵动穿梭,还有龙舟破浪、醒狮腾跃、英歌铿锵,众多独属于大湾区的岭南文化元素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场属于大湾区的文体盛宴。
而就在离体育中心不远的广东省博物馆,另一场关于大湾区记忆的盛宴也正悄然启幕。2025年11月11日至2026年3月8日,“百年湾区情——粤港澳大湾区近现代文物展”面向公众开放。如果说,全运会展现的是大湾区此刻的活力与协同,那么这场展览则不仅是对全运会这一国家体育盛事的文化呼应,更是一场对大湾区同根同源、守望相助百年情谊的深情回望。
据介绍,本次展览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哋/我们”,通过自然标本、历史物证与史料文献,从自然风貌、人文特征、历史变迁三个方面来阐释何为“粤港澳”;第二部分“同饮一江水”,则从往来通关、守望相助、经济贸易、文化体育四个方面展示粤港澳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350多件反映百年来粤港澳历史及社会文化变迁的文物展品,共同展示三地同根同源的集体记忆。
![]()
广彩“就生”款瓷盘。 本报记者 梁信 摄
赛场外的文化盛宴
在本届全运会开幕式上,暗场中那尾“仙气飘飘”的巨型鳌鱼灯施施然“游”至舞台中心,灯光骤然亮起的瞬间,观众席瞬间响起一片“哇”的惊叹。一时间,“独占鳌头”的美好寓意仿佛照进了现实。
事实上,这场浪漫的“鳌鱼游空”场景,灵感正源自岭南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番禺鳌鱼舞”。这项有着六百余年历史的民间艺术,不仅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瑰宝,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龙头鱼身的鳌鱼形象,脱胎于“鲤鱼跳龙门”的经典传说,悄然传递出锐意进取、四海升平的美好祈愿。
恰在本次“百年湾区情”展览中,有一组来自清光绪年间的石湾窑花鸟瓜果少狮太狮瓦脊在列,这个构件上就有两只造型鲜活的鳌鱼形象,格外引人注目。策展人殷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鳌鱼作为寓意吉祥的瑞兽,常被广泛装饰于岭南地区的祠堂、庙宇等传统建筑之上,是岭南人们文化记忆里极具辨识度的符号。”而此次十五运会开幕式上那盏惊艳全场的鳌鱼灯,灵感同样源于岭南传统建筑中的鳌鱼瓦脊。一边是现代体育盛事中的文化表达,一边是百年文物里的历史印记,两者跨越时空般的呼应,印证了湾区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特质。
全运会与展览文物的联结,远不止鳌鱼灯的精彩呼应。回溯湾区体育发展史,粤港澳三地的体育交流早有渊源。20世纪以来,三地在体育领域的探索与积淀,为中国现代体育事业筑牢了坚实根基。因此,本次展览还特别设计了聚焦大湾区近现代体育交流的专区,让观众们一睹更多承载着湾区体育记忆的珍贵展品。
展区一隅,一只广彩“就生”款瓷盘格外吸睛。瓷盘盘心以细腻的织金彩瓷工艺,勾勒出打篮球、踢足球、做广播操、骑马等鲜活的运动场景,人物姿态生动,色彩明快饱满;盘底清晰镌刻着“一九五九.春节”字样与“就生”款识。据策展人介绍,这是1959年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匠人姚就生的作品。而熟悉体育史的观众不难发现,这一年恰是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办的年份。瓷盘上“让体育运动遍地开花”的创作主题,既呼应了当时的全国体育热潮,也成为了湾区体育文化与国家体育发展同频共振的见证。
更令广东观众倍感亲切的,是展区内一组1987年的第六届全运会纪念币。12枚纪念币静静陈列在展柜中,虽历经数十年,仍清晰留存着当年的赛事印记。策展人员向记者介绍,1987年的“六运会”意义非凡:这是广东首次承办全运会,更开创性地将商业机制引入体育竞赛,探索出全运会市场化办会的新模式,为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迈出了关键第一步。而这组纪念币,正是当年这一体育改革重要节点的实物见证,如今与其他体育主题展品共同陈列,让观众得以直观感受湾区体育从历史走向当下的发展脉络。
![]()
19世纪下半叶省港澳港口风景图折扇。 本报记者 梁信 摄
“我们”的故事
如果说体育相关展品勾勒出粤港澳在近现代活力交融的侧影,那么要探寻三地更深层、更悠远的历史联结,真正读懂“同根同源、同声同气”的起点,不妨从展览入口处陈列的第一件展品开始。
策展人殷忞介绍,“省港澳”这一地域合称概念大约在晚清时期形成,其中“省”特指广东的省城广州。在当时,广州、香港、澳门三地在地理与行政归属上曾同属广东范畴,而且凭借便利的水路交通与紧密的商贸往来,三地经济互通、文化交融日益频繁,“省港澳”的称呼也随之在民间与商贸领域流传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省港澳”的概念在20世纪中叶后逐步淡化,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这一传统称呼被包括广东、香港、澳门在内的“粤港澳”所取代。从“省港澳”到“粤港澳”,不仅仅是地域名称的变迁,更是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崭新篇章。
展览门口所展出的第一件展品——一把19世纪下半叶省港澳港口风景图折扇,让曾经的“省港澳”时期历史风貌变得可触可感。记者注意到,这把扇子的扇骨采用银镀金、烧蓝、染牙、玳瑁骨等多种珍稀材质,经多层工艺打造:银镀金的纹路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烧蓝的色彩浓郁鲜亮,染牙与玳瑁骨则透着天然材质的细腻肌理,每一处都彰显着广州外销工艺品的精湛技艺。扇面以传统“开光”技法划分区域,细腻绘制出清代广州十三行、香港维多利亚港、澳门内港等三地港口风貌,码头的商船、岸边的洋行、往来的人群都描画得栩栩如生。
殷忞表示,这类绘有省港澳风景的外销扇,在19世纪的欧美市场非常受欢迎。外销扇作为广州外销品的一个重要的类型,正是当时许多外国人第一次看到广东港口景象的载体,因此这些扇面也成为了晚清中外文化交流的视觉名片,默默记录着三地作为对外交流窗口的重要角色。
本次展览中还有一件20世纪上半叶佛山石湾梁京记制作的广绣过厅彩,同样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这件色彩艳丽、针法细腻的绣品并非普通的工艺品,而是由粤港澳七家霍氏商号共同订制,专门用于祝贺霍仲明等人新大厦落成的贺礼。霍氏家族的故事,本身就是粤港澳经济文化交融的缩影。
据佛山石湾《霍氏族谱》记载,霍氏原籍山西太原府霍县,因擅长制陶,北宋时期便南下定居佛山石湾,此后世代在此经营陶瓷业。随着时代发展,其生意版图逐步拓展至广州、香港、澳门等地。而这件由佛山作坊制作、供粤港澳商号共用的广绣过厅彩,一针一线间既藏着岭南广绣的工艺精髓,又见证了三地商号间的紧密协作关系。
在精美的工艺品之外,更浓郁的“烟火气”也在扑面而来:展览中还可以看到清代广东地区用来抬烧猪的“酸枝镶螺钿烧猪兜”、香港同胞回广州探亲携带的旧行李箱、见证着三地人员往来从“繁琐”到“便捷”变迁的身份证照和车票等。“这些看似普通的老物件,其实是最能引发共鸣的‘记忆载体’。”殷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观众看到这些老物件可能会说“我家里也有”,这正好符合她希望打造一个属于大湾区“共同回忆空间”的初衷。她表示:“跟以往同类型展览不一样,我在策划时就想以‘第一视角’讲述大湾区的故事。所谓第一视角,指的是展览里的展品和背后的故事,不是通过专家解读或历史书转述,而是让展品自己‘说话’,让与展品直接相关的人来讲故事,表达他们对展品的理解。”
据了解,本次展览已入选2025年度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