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世半导体风波持续了一个多月之后,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终于在11月13日宣布,下周,荷兰经济部将派一个高级官员代表团来中国进行磋商。然而与此同时,当初决定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的卡雷曼斯仍旧毫无悔改之意,反而嘴硬称如果重来一次,他还会这么干。
然而,从9月底荷方援引尘封73年《物资供应法》夺权,到如今一边派团求和、一边嘴硬不认账,这场围绕芯片的博弈,尽显荷兰在地缘政治与经济现实间的拧巴。
![]()
(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
卡雷曼斯的 “硬气”,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他反复强调接管安世是“自主决定”,与美国无关,可时间线却把真相暴露得明明白白。9月29日美国刚发布针对中资子公司的 “穿透规则”,次日荷兰就火速出手接管安世,前后间隔不足24小时。更别提荷兰法院10月14日公开的文件显示,早在今年6月,美国就曾要求荷兰更换安世中方CEO、调整治理结构,才能让安世避开 “穿透规则” 制裁。这些证据摆在眼前,卡雷曼斯“未受美方施压”的说法,不过是自欺欺人。
更讽刺的是,卡雷曼斯嘴上喊着 “保护欧洲供应链安全”,实际行动却把欧洲汽车产业推向了“断芯” 绝境。被荷兰强制接管后,安世荷兰实体立刻停止向中国东莞工厂供应晶圆 —— 要知道,安世70%的封装测试产能都在东莞,欧洲晶圆厂产出的七成晶圆,必须送到中国加工才能成为合格产品。荷兰抢来的“总部”,不过是个没有产能支撑的空壳。
![]()
很快,反噬就来了。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紧急警告,芯片库存最多只能维持几周,新供应商认证却要数月,若争端不解决,欧洲车企恐数日内停产。大众汽车直言库存仅够撑三周,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甚至开始考虑让工人轮流休假;美国汽车创新联盟也急得跳脚,敦促尽快解决问题,生怕影响波及通用、福特等企业。就连荷兰自己的《新鹿特丹商报》都忍不住吐槽,称卡雷曼斯的做法让荷兰 “颜面尽失”,整个欧洲外交圈都对他事先不通报、擅自行动的行为感到震惊。
更可笑的是,荷兰听美国话针对中企,可美国转头就把它晾在了一边。中美经贸团队吉隆坡磋商后,美国直接宣布暂停“穿透规则”一年,相当于抽走了荷兰接管安世的“法理依据”。此时的荷兰,活像个被用完就丢的工具,一边要面对欧洲车企的施压,一边要处理与中国的僵局,陷入了法律、政治、产业三重困境。
![]()
(中美经贸会谈)
如今荷兰派高级代表团赴华,本质上是向经济现实低头。毕竟安世中国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角色。东莞工厂不仅手握核心产能,还披露荷兰总部欠了自己10亿元货款,同时建立了充足库存,能稳定供应到年底。德国采埃孚、欧摩威等欧洲汽车供应商巨头纷纷绕开荷兰,直接向中国商务部提交出口豁免申请,用实际行动表明:谁才是真正掌握供应链主动权的一方。![]()
卡雷曼斯或许到现在都没明白,在高度融合的全球产业链里,靠政治操弄切割经济联系,根本行不通。他嘴上喊着“重来还会这么干”,可荷兰代表团赴华的机票,早已戳破了这份“硬气”的假象。荷兰若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放弃“嘴硬”,正视自己破坏规则的事实,停止干涉企业内部事务。毕竟,供应链的稳定靠的是互利共赢,不是单边霸权;国际合作的基础是尊重,不是强取豪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