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经记者 李玉洋 上海报道
![]()
像人形机器人、可回收火箭等领域一样,国内Micro-LED产业正进入一个重要窗口期。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期间,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天马A,000050.SZ,以下简称“天马”)展示出自家的Micro-LED透明显示解决方案,包括14.1英寸隐形提词器、8.07英寸抬头显示(HUD)等5款Micro-LED重磅展品。该公司透露,这些展品由中国企业自主实现全制程贯通并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被公认为继LCD、OLED之后的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业界对Micro-LED的探索呼应了国家战略规划对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的部署,也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透明显示屏会重塑未来场景,未来,有玻璃的地方都可以是透明显示。”天马研发中心总经理、Micro-LED研究院院长秦锋如此表示。根据GlobeNewswire有关报告,预计到2028年,全球Micro-LED显示器市场规模将达到约8亿美元。
行业咨询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余彬对记者表示,Micro-LED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融合了包括外延制程、芯片制造、巨量转移、巨量修复、CMOS键合等技术,“目前来看,Micro-LED外延芯片产业可以说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其他Micro-LED产业链,如设备、转移制程等,中国厂商也在加速追赶国际厂商的脚步”。
不过,余彬还表示,目前Micro-LED产业最大的掣肘是成本,成本主要与工艺、良率相关。记者了解到,随着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新兴市场需求的引爆,今年Micro-LED在AI/AR眼镜、智能手表等领域实现了市场端的突破,Micro-LED或将真正进入“结果时刻”。
更有行业专家这样评价:“Micro-LED不仅是显示技术的迭代,更是中国面板产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定义’的关键一步。”上市公司利亚德(300296.SZ)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Micro LED新签订单已超6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
显示技术的六边形战士面临现实挑战
据了解,Micro-LED指的是LED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华西证券一份研报指出,Micro-LED不仅具备Micro-OLED高分辨率、高PPI、高刷新率、高对比度等特点;同时继承了无机LED的特性,可进一步提升响应时间、功耗和色域等性能,并有效改善Micro-OLED亮度低和寿命短的问题。
事实上,Micro-LED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产业期待高,但商业化进程缓慢。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近期公开表示,目前Micro-LED面临外延、芯片、巨量转移和驱动四大核心挑战。
据了解,所谓的巨量转移是将大量Micro-LED芯片从源基板转移至目标基板的过程,影响着Micro-LED产品量产的进程。
因此,如何快速且精准地将大量微米级LED芯片转移到目标位置成为巨量转移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也影响了Micro-LED大屏的量产,使得Micro-LED大屏商业化迟迟未有突破。
为解决巨量转移这一核心技术瓶颈,记者从天马方面了解到,该公司联合国内设备厂商,自主研发了定制化全自动巨量转移与键合设备,创新性地采用2×16mm大光斑激光技术,该方案将单台设备的转移效率提升至40KK UPH(每小时4000万颗),转移及键合良率稳定在极高水平,从工程层面满足了小批量生产的需求。
此外,全彩显示也是核心技术难点。前述华西证券研报指出,整体来看,Micro-LED微显示器制作的主要难点在于衬底制备、芯片结构、键合工艺及全彩显示等环节。
其中,全彩显示为核心难点,亟待产业突破。目前Micro-LED全彩方案主要包括合光方案、量子点色转换、三色堆叠以及单片直接外延。其中合光方案是相对成熟的路线,但模组体积有待进一步缩小,三色堆叠和单片外延方案工艺难度较高,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目前Micro-LED产业尚未成熟,以大屏应用来看,受Mini LED显示的快速崛起影响,发展Micro-LED产业的急迫性被放缓,成本难以摊薄,整体发展速度不如预期。”余彬表示,以小屏应用来看,如近眼显示场景,已经有量产的产品,不过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前期,很多产品都主要是单绿的方案,全彩方案的产品,成本仍处于高位,未来还需要继续优化。
有信心成本会降低
在展品区,记者看到天马8.07英寸Micro-LED低反透明显示器,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业界首款最高PPI的Micro-LED低反透明屏,适配车窗、仪表等多场景需求。
为破解Micro-LED产业化之路长期受困于良率控制、成本压缩等“卡脖子”难题,天马给出了这样的破题思路:以车载和公共信息显示(PID)为先导应用场景,聚焦高PPI、高透明、高亮度等核心技术方向,构建自主可控的全制程能力。
秦锋强调,显示竞争已步入“玻璃基时代”,行业首条G3.5代全自动巨量转移产线全线贯通。据悉,该产线中超30款设备和材料均为天马联合上下游伙伴首次共同开发,设备国产化率、材料国产化大幅提升,构筑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Micro-LED技术长城。
事实上,高像素密度Micro-LED微显示器通常采用半导体技术的单片集成工艺路线。该技术不仅全流程采用半导体工艺制造,并且关键的像素尺寸通过光刻机加以定义,从而使得像素点尺寸更小、像素间距更小;同时,该技术无须巨量转移技术进行二次转移,可一次性达到超高像素、超高解析度的显示效果。
上海玻纳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畅表示,在显示领域,常常把光刻机称作“曝光机”。
在Micro-LED技术加速落地的关键阶段,国产高精度投影曝光机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该设备采用半导体级小掩模技术,在显著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超高分辨率和350纳米套刻精度,性能比肩国际主流水平。目前,该公司已交付10多台曝光设备和30多台测量设备,天马、维信诺、京东方、华星光电等面板厂都是其核心客户。
当全球面板产业仍在LED与OLED间徘徊时,Micro-LED这样一块“看不见的屏幕”正在悄然改变显示产业的游戏规则。
“目前来看,在大屏场景,Micro-LED拥有LCD和OLED无法比拟的优势,LCD和OLED在130英寸以上的场景,技术上难以达到,Micro-LED技术则非常容易实现。”余彬表示。
在大屏场景,与Micro-LED技术竞争的还有Mini LED显示屏技术。在小屏场景,AR/AI眼镜也是Micro-LED技术的优势之一,其高亮度的特征,可以很轻松地配合效率较低的光波导方案。
“当然目前AR眼镜的技术路线也很多,组合器的方案除了光波导之外,也有其他技术。目前从产业链的企业看,Micro-LED显示加光波导组合器是很多厂商的研发重心。”余彬说。
记者注意到,Micro-LED领域的AR赛道成为资本投资焦点,多笔上亿元的融资接连不断。今年10月,上海显耀显示(JBD)宣布已完成一笔超10亿元的B2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加速Micro-LED技术的创新与产品迭代,刷新了全球Micro-LED微显示领域的单笔融资纪录。JBD采用单层刻蚀光波导搭配高亮度Micro-LED光引擎率先应用在雷鸟X3 Pro上。
而在终端产品侧,聚焦Micro-LED AR眼镜的雷鸟创新在8月完成了C++轮融资,影目科技在7月完成了1.5亿元的B2轮融资。
此外,今年下半年,多款搭载Micro-LED的AR及AI眼镜新品密集发布。据不完全统计,仅10月就有5款Micro-LED眼镜发布或开启预售。
对于Micro-LED技术的成本问题,天马Micro-LED研究院副院长席克瑞表示,在同样的情况下,大屏和小屏的芯片成本基本保持不变,“Micro-LED现在相对来说做低PPI的产品成本要比做高PPI的产品要低”。
席克瑞表示,从应用角度看,天马一是选择做Micro-LED透明产品,虽然PPI要比常规的低一半,但是不影响使用场景;二是在LCD、OLED这样成熟技术达不到一些差异化市场需求时,即使Micro-LED的成本贵3到5倍,也有客户愿意买单。
“我们认为产业界把芯片规模和产业规模这两个方向做大后,成本会降低,预期在3—5年内我们现在产品做到OLED的两倍水平,这是有信心的。”他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