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长法教授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 摄影报道
数字化技术不仅是延长文物物理寿命的科学工具,更是实现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中“永生”并“活起来”的关键赋能。
11月14日下午,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詹长法名人大讲堂,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带来以《点亮千年——数字化技术助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为题的分享。
讲座结束后,来自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的四位青年传习志愿者向詹长法教授请教。
数字化技术在三星堆文物的修复与信息留存中,已落地哪些具体应用?实际解决了哪些传统保护方式难以攻克的难题?这是空中乘务专业的张嘉颖同学提出的问题。
![]()
张嘉颖
“数字化、科技化、智能化,可能为我们将来新的发现助力。”詹长法教授从科技助力文物发掘说起。三星堆作为四川省的名片之一,在考古发掘开始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信息化提取,三星堆的发掘、整理、保护、修复、展示、利用等系统性工作,已经有数字化的参与。
导航工程专业的马成则关注到四川的另一处文化遗产。针对都江堰这一兼具水利功能与文物价值的世界遗产,数字技术如何在不影响其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实现病害监测、风险预警与历史信息数字化存档?
![]()
马成
詹长法教授盛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作用,但为何能构成巨大效果?“我们必须得把每一年的水文资料信息收集,一年调水能力最大化是多少?涉及的分流等等。”针对这些庞大的数据,数字化就能够处理。包括每年的洪水期、地质地貌变化,将这些庞大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后,就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推演。就长期而言,甚至可以进行一个清淤、船闸维修等方面的预测。
文物保护数字化过程中,三维重建、AI 病害识别等关键技术的落地,是否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目前行业内如何协调解决?这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张广南向詹长法教授提出的疑问。
![]()
张广南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三维扫描的行业标准,但大家的争议还比较多。”詹长法教授以此举例,为何会存在争议?原因在于各个公司的装备以及精度的不统一。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搭建一个系统化的标准,尤其是涉及数据指导部分,“当然,目前还没有实物,规划里面正在做这个方向的内容。”
最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李政翰提问说,面对数字文物的长期存储、版权保护以及公众可及性之间的平衡,未来政策层面会有哪些针对性的优化方向?
![]()
李政翰
在詹长法教授看来,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认为我们的政策制定,需要成立专委会。”把行业协会,甚至包括国际组织整合到一起后,针对将来会出现的这些问题想出解决办法,研究技术规范和标准。“但是不能着急,数字化现在发展非常迅猛的,但是如何做,一定要有一个体系建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