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11月5日凯旋的神舟二十号,突然因意外推迟返回,之前发射时,全国观众守着直播刷“一路平安”;在轨期间陈冬带队完成四次出舱,第三次还遇到航天服结霜,网友隔着屏幕都捏着汗。据新华网等官方消息,这场让人揪心的延迟,反倒让中国航天收获了不少“惊喜答卷”,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
惊喜答卷
神舟二十号快要返回地球的时候,官方突然发布消息:飞船疑似被太空中的微小碎片撞到了,返回任务只能暂时停下。要知道,太空中那些只有几毫米大的碎片,速度能达到每秒十几公里,产生的能量堪比手榴弹,这个消息一出来,全网网友都特别担心。
好在没过多久,航天部门又传来消息:航天员乘组状态都挺好,空间站的设备也在正常运行,大家悬着的那颗心,这才稍微放了下来。谁都没料到,这次意外的返回延迟,竟然变成了一件 “塞翁之喜”的好事。
![]()
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乘组借着这次机会,刷新了我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的最长纪录,其中陈冬也成了我国在轨时间最久的航天员。更让人惊喜的是,还冒出了不少科研 “硬货”,比如 “在轨执行功能训练”的结果显示,航天员连续工作12小时,认知能力还能保持在较高水平。
“高温材料实验平台”将钨合金加热至3100摄氏度,创下国际空间实验最高温纪录;胶体材料实验首次发现特殊结晶结构,被称为“打开胶体物理研究新窗口”。而这个意外的延长,还促成了一次特殊的太空会师。
![]()
双乘组太空会师六航天员协同作战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本是按计划来完成轮换任务的,没想到神舟二十号的延迟返回,让六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上演了一场意外的“太空会师”。接下来的8天里,他们并肩在太空中忙碌,把空间站变成了临时的“联合训练基地”。
期间,两批航天员一起开展了“联合出舱演练”,神舟二十号的老队员带着新乘组熟悉舱外设备布局,从机械臂的操作流程到舱外工具箱的位置,连每一颗螺丝的检查要点都细细讲解;
还模拟了应急救援场景,假设一名航天员出舱时通讯中断,另一名如何快速定位、协同地面完成故障排查。这些实打实的操作,让新乘组提前适应了复杂环境下的协作模式,也为中国空间站后续的多乘组任务积累了宝贵的协同经验。
![]()
筑牢归家安全网
返回延迟的日子里,地面应急指挥中心的灯就没熄灭过。每天两场调度会雷打不动,从飞船受损部位分析到返回轨道参数调整,航天工程师们对着屏幕上的飞船数据连轴转,光仿真分析就做了上千次。
为了验证飞船实际状况,他们把同款飞船部件搬进地面实验室,在模拟太空碎片撞击的环境里反复测试调整角度、控制速度,连碎片撞击的力度都精确到克,11月11日新华网报道,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有序推进。技术团队确认,飞船受损部位通过在轨软件调整补偿,密封性能和着陆安全都不受影响,是实验室里这些忙碌的身影为航天员的归家之路一点点筑牢安全网。
![]()
结语
乘组已完成返回前物资整理,将重要实验样本和数据硬盘打包进返回舱,胶体结晶样本用特制保温箱封装。官方没说具体返回时间,但已进入最后窗口期等待阶段,资深人士说确定后会提前24小时通报。这次任务收获不少,从刷新在轨纪录到双乘组协同经验,都是航天人一步步扛出来的,现在就等消息,盼着英雄们平安落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