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重庆奥松半导体的厂房里,一台裹着防尘罩的8英寸光刻机稳稳落地;同一时间,绍兴八亿时空宣布建成国内首条百吨级光刻胶树脂产线。
这让荷兰的ASML坐不住了,到了11月,ASML全球副总裁沈波赶紧出来说话,说预计2026年中国客户需求回落是“行业周期常态”。可财报数据藏不住心思,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占ASML销售额的42%,比之前的29%高出一大截。
一边是订单猛涨,一边又急着和中国市场撇清关系,ASML到底在怕什么?
![]()
从买光刻机到造“光刻工厂”
聊半导体制造,光刻机是绕不开的坎。以前,全球只有ASML能造顶级光刻机,中国企业想买得排队,还得看人家愿不愿意发货。
转折点出在清华大学唐传祥团队的实验室。2021年,他们用稳态微聚束技术做出了13.5纳米的极紫外光源,这可是高端光刻的核心参数。更关键的是,这套方案用环形加速器产生光源,一个光源能同时带动多台光刻设备。
2024年,团队和德国合作推进相位锁定实验,2025年又在光刻胶材料上有了突破。这就意味着,从光源到材料,整条技术链正在被我们打通。
![]()
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推进速度很可观,2025 年已投入 370 亿欧元用于极紫外光刻系统的研发,按照计划,今年第三季度就能进入试生产阶段,到 2026 年实现批量制造。
企业这边也有实质进展,华为在东莞对相关部件展开测试,中芯国际则借助深紫外光刻机的多次曝光技术,成功生产出 7 纳米芯片。重庆、广州等地的芯片产线,目前也在加紧调试设备。
现在我们不再是简单采购设备来拼凑产能,而是从底层技术着手,一步步搭建完全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
材料和设备两头抓
光刻机只是其中一环,没有配套材料和工艺,再好的设备也没用。光刻胶就是个难啃的骨头,它是涂在硅片表面感光的化学材料,纯度要求达到ppt级别,也就是万亿分之一的杂质含量都不能有。
今年,北京大学彭海琳团队用冷冻电镜,拍出了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下的三维结构,第一次发现聚合物团聚才是造成缺陷的根源。针对这个问题,他们提出的优化方案,让12英寸晶圆的图案缺陷数量下降了99%以上。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数据,是能直接用到产线上的实用方案。
![]()
八亿时空的百吨级产线非常实在了,光刻胶树脂是光刻胶的核心原料,技术难点在分散度和纯度控制。这家公司从液晶材料领域积累的化学合成经验入手,花了好几年摸透了KrF光刻胶用树脂的全系列工艺。
产线建成后,预计2025年下半年就能实现千万级收入,未来五年产能还能扩到200到300吨。再加上徐州博康等企业已经实现光刻胶量产,材料这块的自主化速度越来越快。
![]()
设备端也有不少好消息。量子芯片研发需要超高精度光刻,传统光刻机根本做不到。而国产“羲之”电子束光刻机精度达到0.6纳米,虽然产量低不适合大规模制造,但在前沿科研领域完全够用。
先进封装领域,上海芯上微装的步进光刻机在国内市场份额已经不低。提升封装技术能优化芯片整体性能,这也算是在高端制程受限的情况下,找到的另一条出路。
![]()
ASML的账本越算越心慌
回头看ASML的表态,就能明白他们为什么着急。2023年,中国市场占ASML销售额的29%,成了仅次于台湾地区的第二大市场。2024年这个比例没降,2025年第三季度直接冲到42%。
短期看订单多是好事,可长期下来全是风险。中国客户买这么多设备,到底要干什么?答案很明显,就是抓紧建产能,为技术替代做准备。
![]()
美国主导的出口管制,让ASML更难受。一方面,部分高端设备不让卖给中国,2023年就影响了15%的对华销售;另一方面,管制反而逼着中国加速自研。
沈波11月说“中国市场销售占比回落是周期常态”,这话听着更像给投资者吃定心丸。毕竟清华团队的SSMB技术,用环形加速器绕开了光源小型化的专利壁垒,等于从根上动了ASML的技术垄断。
![]()
来看看数据,重庆奥松半导体项目一期达产后,每个月能生产1万到2万片晶圆。这类8英寸MEMS芯片产线主要做传感器,虽然制程没手机芯片那么先进,但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成熟后完全能自给自足。再看光刻胶产线,八亿时空已经和多家头部光刻胶厂合作开发高性能树脂,性能参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进展加起来,意味着ASML未来在中国市场的订单肯定会减少,但不是因为需求下降,而是国产替代开始发力了。
![]()
技术封锁倒逼出来的新路子
说白了,中国半导体这几年的进步,全是被倒逼出来的。买不到最先进的光刻机,我们就研究新原理;材料被卡脖子,我们就从分子结构重新设计。清华团队的“光刻工厂”思路,本质上就是用大科学装置的方式解决工业问题。这和ASML把所有功能集成到一台机器里的路线完全不同,但只要能生产出高端芯片,路线本身不重要。
产业落地速度也在加快,重庆奥松从2024年拿到施工许可证,到2025年4月主体封顶,再到7月光刻机进场,整个周期还不到一年半。企业招了200多名员工准备通线,按计划8月底试产,第四季度就能产能爬坡交付客户。广州、绍兴等地的项目也在同步推进,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局面。
![]()
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关键,重庆高新区针对集成电路企业的研发、融资、产业链协同,给出300万到5000万的奖励,力度在西部是最优的。国家层面370亿欧元的投入,更是直接对标国际顶尖水平。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这三样都齐了,产业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半导体产业这几年走的路,和当年高铁、新能源汽车的逻辑一样,先解决有没有,再提升好不好,最后做到能不能卖。现在光刻机和材料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过渡,距离完全替代还有差距,但方向已经很明确了。
![]()
ASML现在焦虑的不是订单多少,而是等我们这套技术体系成熟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就没了。
信息来源:
中国日报网-《阿斯麦回应2026年中国客户的需求将回落:属于行业周期常态,将回归历史正常水平》
中国证券报-《八亿时空:国内首条百吨级半导体KrF光刻胶树脂高自动化柔性/量产双产线建成》
中国科讯-《科技热点 | 我国芯片光刻新突破!对产业界意味着什么?三问光刻技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