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阿根廷公共债务总额高达3940亿美元。算下来,平均每个阿根廷人背负着近万美元的国际债务。过去20年里,阿根廷政府为减轻国际债务利息负担,可谓用尽手段。可结果呢?本币疯狂贬值数百倍,债务却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多,政府努力终未让公共债务状况有丝毫改善。
按理说,作为农业与出口大国,阿根廷本不该依赖进口度日,政府不仅无需欠债,还应通过出口经济积累大量外汇。可现实为何与这应有的轨迹截然相反?要厘清这一问题,我们需先明白一个正常国家是如何欠下巨额债务的。
,阿根廷曾靠外资发展为农业国,凭借潘帕斯草原的优越条件,那时阿根廷人日子颇为滋润。20世纪初,其生活水平甚至超过部分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更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曾是离饥饿最远的国家,最新数据显示其粮食自给率高达230%。
![]()
可这样一个先天条件优越的国家,如今却深陷债务泥沼。究其根本,政治制度是阿根廷近百年的核心症结。一战结束后,未受战火波及的阿根廷成为欧洲移民向往的“天堂”。但此时,阿根廷农业的野蛮扩张期已过,全国土地被数千个大小地主瓜分。多数外来移民涌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周边,沦为无业游民。为谋求生计,这些人在街头抗争争取政治权利。从20世纪30年代起,布宜诺斯艾利斯政局动荡渐成常态。
胡安·庇隆上台后,庇隆主义思潮在阿根廷蔓延。这种杂糅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潮,看似光鲜,实则充斥糟粕。其核心有二:其一为经济独立。当时阿根廷人深知,外资主导的经济如同趴在国人身上吸血的怪兽,因此庇隆主张没收英美资本并国有化,同时扶持本土替代工业以减少进口。其二为社会正义。针对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庇隆提出通过出台劳动者保护法律、完善福利制度,如“大水漫灌”般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保障。
乍看之下,庇隆主义对外收回经济主权、对内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改革应卓有成效。实则不然,它本质是寅吃卯粮与杀鸡取卵的结合。为何?因庇隆改革避开了最关键的土地问题。庇隆能上台,靠的是给底层民众些许“甜头”。但作为民粹政治家,他既无军方强硬背景,政治根基亦不深厚。因此推动改革时,他根本无力触及阿根廷最核心的经济矛盾,那就是土地高度集中。从19世纪末至庇隆时代,直至今日,不足10%的人口掌控着90%的土地,这是阿根廷不变的国情。作为农业出口国,土地是核心资源,庇隆不解决土地问题便推进改革,必然引发诸多直接后果。
![]()
首先,庇隆没收大量英美资产,多为服务农业的轻工业工厂及转运粮食的铁路,却未招致英美报复。原因很简单,这些资产国有化,根本动摇不了欧美对阿根廷农业的掠夺本质。其次,将外国资本国有化后成立的阿根廷国企,都以替代进口、节省外汇为旗号。暂且不论这些国企日后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以阿根廷的小国规模,根本无力实现完全进口替代。发展这类国企需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与设备,而其产品在短期内无论质量还是价格,均无优势。于是,庇隆大力推动进口替代工业,结果反致工业化越快,进口规模越大。阿根廷国企的唯一作用,不过是给民众提供形式上的就业岗位,工厂建得越多,政府补贴越多。
祸不单行,庇隆推行的经济模式还叠加了全民兜底的福利制度。其后果可想而知:庇隆主义施行未久,政府金库便见底了。为解决资金短缺,庇隆手段简单粗暴,一是疯狂印钞填补窟窿;二是大规模举借外债。这套路是否似曾相识?没错,这正是阿根廷日后债务问题的根源。但众所周知,借债只会让债务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大。
至庇隆第二个任期,问题愈发凸显,阿根廷年均工资涨幅仅30%,物价涨幅却超50%。生活成本攀升而工资增长停滞,越来越多阿根廷人对庇隆心生不满。为挽救经济困局,庇隆无奈改弦更张,试图重新接纳美国投资者,开放包括南部油田在内的一系列国家资产投资。他的慌乱,让国内野心家窥见了可乘之机。
![]()
1955年,阿根廷军队联合天主教势力发动政变,庇隆被赶下台。军政府上台后,因惧怕引发工人强烈不满,始终未敢彻底改革福利制度。结果,布宜诺斯艾利斯仍政治乱象丛生,而缺乏根基的福利制度如同吸血鬼,紧紧依附于执政者,持续消耗国家资源。
平心而论,阿根廷家底本就丰厚。即便庇隆主义推行20余年,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仍能维持基本收支平衡。然而,这种平衡是以通货膨胀率长期高于工资涨幅为代价的。从长远看,阿根廷人生活水平逐步下降。因此,无论后来再度上台的庇隆,还是重新掌权的军政府,只要不改革土地制度与福利制度,便根本无法解决经济问题。
随着压力持续累积,阿根廷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愈发强烈。20世纪70年代末,为平息民怨,加尔铁里军政府竟试图通过发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惨败,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驻马岛阿军向英国投降,加尔铁里引咎辞职,甚至锒铛入狱。尽管加尔铁里倒台,阿根廷问题却未获解决,反而因战争背负更多债务。1982年,债务危机全面爆发,阿根廷与拉美其他陷入债务困境的国家一样,步入了“失去的十年”。
![]()
为走出“失去的十年”的黑暗,新上台的民选政府在无力改变土地集中的情况下,仍决定推行激进经济改革。1991年,经济部长卡瓦略提出的兑换计划正式实施,这是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经济改革的典型代表。新政府彻底背离庇隆路线,为筹集改革资金,将庇隆时期建立的国有企业相继私有化。
这场私有化浪潮虽为政府带来大量现金,却引发严重负面效应,失业率一路飙升直至全面失控。更糟的是,私有化所得资金仅是一次性买断费用,花完后,为发放失业福利,政府只能大规模举债。1992年至2001年,阿根廷总债务从686亿美元飙升至1520亿美元。更致命的是,兑换计划使政府无法通过印钞偿还外债。至此,债务状况持续恶化,2001年债务危机彻底爆发。
为助阿根廷脱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牵头提供援助。然而阿根廷债务的主要债权方是西方列强,所谓援助不过是拖延时间的权宜之计,绝非治本之策。阿根廷想要真正走出债务陷阱,难如登天。事实上1992年后,阿根廷比索对美元已出现黑市汇率,美元事实上取代比索,成为国内流通最广的货币。
![]()
百年光阴荏苒,阿根廷依旧是那个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仍是那片草原。但如今,富饶的农田与普通民众毫无关联,富裕阶层既无动力也无必要发展本土工业。只要土地高度集中的现状不变,阿根廷政府便永远困在债务陷阱中,普通民众也永远无法过上农场主般的富足生活。
2023年12月,被称为阿根廷史上最极端的总统米莱正式上任。此刻的阿根廷,希望似乎已然远去,深陷重重困境。米莱的到来,如同黑暗中一线微光。他能否成为阿根廷的救世主,为这个饱经沧桑、失去希望的国家带来转机?但是就目前看来,他并非什么救世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