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编号:沉思1
全文2260字
欢迎通过公众号后台获取文中引用书籍
路过一家餐厅的时候,听到一对情侣因为吃饭的问题在吵架。
总共只吵了5句话,内容却让我想了一晚上。
男:晚上想吃什么?
女:都行。
男:那吃烤肉?
女:都行。
男:每次都这样,能不能不要总是“都行”、“随便”这样啊。
女:沉默……
吵到这也就结束了,两个人什么也没有继续说,继续往前走去了。
我想他们应该不是一直像今天这样没话说吧。
他们一定也经历过暧昧时的怦然心动和热恋时的无话不说。
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今天这样的感情状态呢?
回忆一下自己的感情经历,好像也是相同的过程。
不论多么喜欢的人,好像都经不住时间的消磨。
在一天天的琐事中,曾经那个最爱的人仿佛也逐渐变得黯淡无光。
想起《围城》中的方鸿渐,从新婚时的温柔再到婚后的矛盾和沉默。
钱锺书并没有给出他们的结局,故事就在方鸿渐和孙柔嘉激烈的争吵中结束了。
而感情中的大多数人好像都活成了方鸿渐与孙柔嘉。
不知道为什么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爱,不知道为什么争吵,最后也不知道为什么而分开。
![]()
浅读过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书中对人们这样拧巴的情感关系也有很多学术化的解读。
如果不知道这些知识,我可能不会思考人和人之间情感的这些事情。
但是知道的多了,就总想着用知识解释自己的经历,试图找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精神分析学派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会将人们的情感需求解释为儿童时期的情感缺失。
这种缺失推动着人们不断从外界寻求可以填满自己的东西,就像饥饿的人急着吃饭,口渴的人不断的找水一样。
一个心理咨询中的案例生动的描述了这种情感缺失的影响:
女孩成长在重男轻女观念严重的家庭氛围之中,从小父母只关注弟弟,对于女孩的需求却总是忽视。女孩子不断的忽视之中渐渐失望,并从此开始形成这样的不合理信念:“自己的需求不会被看到;表达自己的需求是错误的……”。 成年后,这种信念也时刻禁止女孩表达自己的需求,即使有人征求自己意见的时候,她也会习惯性的说:“都行、随便。”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也总是逆来顺受。 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仍在不断被忽视,因此也无法真正的开心快乐。最后只能让感情中的双方越来越累,并最终走向分离。
诸如此类的案例有很多,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感情中的人总会在感情中不断重复同一种模式。
即使遇到的人不一样,但分手的原因总是相同。也许是冷暴力,也许是出轨。还有许多其他原因。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不难理解,这种不断重复的根源是在自己的思维定式。
当人们在遇到需要处理的问题时,总会下意识的采取同样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法,或者并不想解决,习惯性的逃避。
而因为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固有观念,所以才会在不断重复的感情关系中造就相同的结果。
这种宿命感总让人感到如此戏剧化。
![]()
但这种宿命并不是完全无法打破的。
精神分析只是给人们分析了事情的成因,但是没有给出改变的方法。
参考克理斯多福·孟的想法。他将爱情定义为一个契机,一个帮助自己成长的契机。
在平常的生活中,内心固化的模式无法显现出来,因而也无法被人们注意到。
更重要的是思想本身会将自己合理化,拒绝承认那些固化的思维所带来的弊端。
因为改变这件事情本身就代表着对自己的否定,也代表着踏入未知的领域,未知中就包含着不确定的危险。
克理斯多福注意到,每当人们进入到亲密关系中时,就会呈现出和平时不同的行为模式。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爱人时,我们总会比平常更加的敏感、脆弱。
这种状态正代表着我们向自己内心更近了一步,借此机会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内心所真正需要的,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
每当这种时候,我们有两种选择:
一个是像往常一样做出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例如争吵或沉默)。
另一个是观察自己的种种情绪状态,尝试了解自己的内部正在发生什么。
大多数的人会被惯性驱使从而做出第一种选择。
但真正让人改变和进步的是第二种选择。
当我们注意到自己内心的状态,并且有勇气观察自己,承认自己是自己的时候,改变也就随之而发生了。
诚然,这个过程是困难的(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陷入痛苦的轮回之中)。
这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持,更需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性格是不圆满的。
换句话说,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是让人讨厌的。
当我们真正看清自己的时候,就是改变的开始。
看到这段理论的时候,我产生过怀疑:
看清自己之后就不会分手吗?我们的关系就能得到拯救吗?
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准确。
这其实关乎到爱情的意义这个话题。也就是说两个人在一起是为了什么?
克理斯多福给出的解释是:
爱情并不是为了将两个人一直捆绑在一起,它最大的价值是帮助我们离自己更近一步,在关系中变成更好的自己。
不论这段关系是继续前进还是就此破裂,感情中的双方都在其中有所成长。
![]()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这样一段话:“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我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一定深刻地洞察到了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是多么虚幻。
当我们遇到一个对自己有巨大吸引力的人时,我们总觉得这个人是如此的完美。
仿佛他身上的一切都值得自己去爱,去付出。
但他身上的光也许并不来源于他自身,而是因为我们看着他的时候有了过于主观的加工。
因此他也就不是真实的他了,他成为了我们思想加工的抽象产物。
当现实中的他与我们希望的他不一致的时候,我们拒绝承认现实,我们甚至想要将现实中具体的他改造为自己希望的那个人。
如果是这样,我们怎么能说爱的是具体的人呢?
不论是书中的方鸿渐和孙柔嘉,还是我遇到的那对在沉默中积聚矛盾的情侣。
他们都在希望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那样,但却没有问问自己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人。
如果他们,或者说我们每一个在承受爱情之苦的人都可以借助这段关系与更真实的自己接触,我们也许就能放下对外界的不满和执念。
![]()
本文引用书籍:
《围城》钱锺书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克理斯多福·孟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