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家长群炸了!
刚刚,一份网传的海淀高三期中考数据悄悄流出。
虽然目前只搜集到520分及以上分段的人数分布,但信息量已然足够惊人。
参考网传数据并结合往年录取情况,预估清北线约为664分左右,一本线在470-480分左右,本科线在380分左右(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最终数据请以官方发布为准)。
值得关注的是,网传海淀700+有4人,600分以上人数高达2416人!
果然,海淀卧虎藏龙,神仙打架。
当然,也有考砸了的孩子。就在这些孩子的家长正在恨铁不成钢的时候,一张魔改的“神图”,突然就把大家逗乐了。
很快,这张图在家长群里火了!
![]()
这张图改编自网络神曲《没出息》。
原歌词是这么写的: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你在哭什么哭,没出息。
话说回来,家长们哭过笑过之后,结合近来的几个教育热点,还真有几个问题值得好好思考!
网传数据背后隐藏了哪些信息差?明年北京高考难度,是否会如李亚栋院士所呼吁的那样降低?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2025日常修订版)》,又释放出什么新信号?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
网传海淀期中考数据出炉
京教君根据网传的海淀高三期中考排名,做了一张成绩分布的直观图:
![]()
图形看上去像是一个纺锤的上半部分。
如果加上520分以下的成绩分布情况,可能刚好拼出一个完整的纺锤。
我们知道,纺锤形意味着分数分布处于良性状态,说明这次期中成绩分布较为合理,区分度把握较为科学。
业内人士表示,这次海淀一模整体上难度适中,总成绩呈正态分布,人数最多的部分集中在中间分数段,呈现出中间大两边小的态势。
需要提醒的是,期中考决定不了高考成绩,而只是一次形成性测试——帮助学生找到不足,敦促学生努力改进。
所以,期中考结束后,比查分数、看排名更加重要的是以下三件事:
一是查问题,把全身上下的窟窿漏洞赶紧补上;
二是调心态,积极调整复习心态,磨炼考试心态,提高临场发挥的稳定性;
三是勤复盘,科学分析试卷。
正所谓弱者只看分数,中者只会改错,智者会去复盘。
海淀期中试卷具有命题风向标的作用,它值得深度挖掘、反复推敲。建议所有高三学生最少做两遍,再嚼一下其中的味道,会对高考有很大的帮助。
![]()
![]()
网传版2025海淀高三期中考赋分表
![]()
李亚栋院士呼吁降低高考难度?!
似乎高三的每一次大考,总有不少网友直呼“难出天际”。
但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同样一道题,牛娃是从从容容游刃有余,普娃就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难怪李亚栋院士为广大普娃的发声,瞬间就在网上爆了。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在《教育家》专访中建议:“应整体降低高考难度,尤其是降低数学与物理的难度”。
李亚栋院士提出,教育要解放人,应当适当调低高考整体难度,尤其是降低数学与物理的难度,大学以后可以在研究生阶段拔高。在中学阶段“虚拔”导致基础教育很卷,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对于李亚栋院士的观点,网上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
不少家长认可“降低高考难度”的建议。
![]()
反对者则表示,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选拔。如果难度普遍降低,可能导致高分考生扎堆,分数区分度下降。
![]()
![]()
![]()
明年北京高考会不会降低难度?
当然,李亚栋院士进一步解释,降低难度并非降低标准,而是为理科教育做“减法”:
少些人为设题,多引导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活用知识中培养科学兴趣与实践能力,同时减轻学业压力,留出个性发展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李亚栋院士倡导的理科教育理念,与近日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2025日常修订版)》里的思想高度契合,而新修订课标恰恰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
京教君发现,新课标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减负。比如,合理设置题量,逐步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的题量,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适当控制阅读信息量和运算复杂性等。
另一方面,增加思维含量,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适度增加思维量考察,创新试题形式。淡化解题技巧,丰富情境创设,将生活情境、数学情境、科技情境与文化情境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最后,回到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明年高考会不会降低难度?
恐怕,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考试命题会转向“新”与“活”,试题兼具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特别强调活学活用、反押题。
各种新情景、新材料、新信息凑在一起,为的是考查学生现学现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与其说高考有变难的趋势,倒不如说高考要认认真真地筛选素养好、能力强的学生。
如何应对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
建议高考生从此次海淀高三期中数学考试试卷入手,重点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狠抓基础,学会融会贯通。
这张试卷三大模块占比达70%以上。
其中,函数与导数(44分)、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32分)、数列(22分),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的原则。所以,大多数学生要把复习精力放在这些“大分值”的章节。
当然,知识间也强调融会贯通。比如,第20题通过几何转化与函数方程问题,串联导数运算、函数零点问题,考查逻辑推理的严谨性。
![]()
第二,走出教室,融入情境,解决真问题。
学数学不再是为了做题,而是为了理解世界。
此次第19题,以“城市公园 AI 智慧步道”为情境,融合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与三角恒等变换,考查数学建模素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
![]()
死记硬背公式、埋头刷题已经不够了。学生必须理解数学工具背后的逻辑,知道在什么情境下该用什么工具。
第三,稳定中显创新,“反刷题”导向明显。
这次的试卷有些题目,在命题方式上悄悄“变脸”。
比如,第10题以数列知识为依托,考查了等比数列的变形情况,进而判断数列的性质,考查“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链条,突破了传统数列题的命题模式,题目背景更灵活。
![]()
可以预见,依靠题海战术或者解题模板,效果会越来越有限。
未来的高考,正在淘汰只会刷题的孩子,奖励真正会思考的孩子。
说白了,未来高考命题,不再是简单的“加难度”或“降难度”,而是一次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校长好、光明社教育家、北京轻松家长、北京升学圈、数海漫游、京考圈儿等,京城教育圈进行整理编辑和内容补充,转载需注明完整来源
![]()
![]()
![]()
![]()
![]()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