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伶 王培哲 行晓艺 徐浩煊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期间,两个问题提得最多。
一个是“固态电池何时能用?”一个是“除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还能用在哪里?”前一个分歧多、共识少,后一个分歧少、共识多。
这也折射当前动力电池产业的现状——
一方面动力电池站在了技术路线“岔口”,液态、半固态、全固态,包括钠离子电池等,电池研发路线“百花齐放”,机遇与挑战并存;另一方面这个产业也来到了新的“风口”,“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作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动力电池产业前景无量。
正如大会开幕式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所言,“新能源产业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从高速路到高质量,从局部突破到全域增量,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广阔更系统的增长时代。”
增长时代即将到来,作为一场动力电池行业世界级“风向标”会议,带来哪些新信号?
![]()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现场 何海洋摄
11月13日,世界动力电池大会配套活动之一,“全球动力电池前瞻技术与创新”专题会议举行。会议从往年的“百人厅”移师“千人厅”,即便如此,当天会场还临时加了座椅,足有三排之多,直观体现议题热度。历届大会中,以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始终是焦点。
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究竟是什么样?距离落地还有多远?记者在会场内外捕捉到两个信号。
一方面,专家们指出,现有技术体系仍蕴藏着巨大提升潜力。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陈国华提到,他的团队发现,给三元锂电池的分子结构“穿上外衣”,能够降低电能损耗、有效提升电池寿命。“我们认为现有电池技术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另一个当前主流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磷酸铁锂电池,也在加速“进化”。曾毓群透露,宁德时代第五代磷酸铁锂电池已经开始量产,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深圳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周世良介绍,他带领的团队正在利用材料和结构创新,探索更大充电功率,进一步缓解消费者的“里程焦虑”。
![]()
搭载动力电池的低空飞行器 徐浩煊摄
与此同时,对于被视为终极方案的全固态电池,产业界的探索正呈现出多元化的技术路径。
大会开幕前夕,赛科动力下一代高安全电池及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建设项目(一期)在宜宾投产,距离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目标又近了一步。
本届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带来了卤化物基固态电池的新进展,这种电池的化学稳定性好,但在负极材料等领域也存在技术短板,仍然在不断测试。
虽然技术路线各有差异,但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是动力电池未来技术研发的两个基本需求,这也是与会嘉宾的一致意见。
“全固态电池是一个选择,并不是全部的选择。”如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张久俊所言,形式不重要,只要能够达到高能量密度以及高安全性这两个重要指标,在很多范围内能够使用,就是最好的。
业内分析预计2025年、2030年,我国当年废旧动力电池产生量将分别达到37万吨和106万吨,之后更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
“我们国家的新能源产业从材料、电芯到汽车制造都很好,唯独在回收利用上没有达到前端相应的匹配水平。”一场专门聚焦动力电池回收的专题会上,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宇平坦言,抓好电池回收利用,能够破解资源卡脖子问题,还能解决全产业链的匹配问题。
相关政策正在逐步完善。
今年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旨在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今年5月,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建设集成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储运、综合利用等多功能区域中心,促进回收利用全产业链闭环。
当前,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主要有拆解回收、梯次利用两种方式,但行业痛点突出。业内人士指出,仍存在电池包拆解,正规企业“吃不饱”、回收率不足致部分企业出海,回收端缺乏全链条与标准等挑战。
![]()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现场 何海洋摄
困局如何破?
大部分参会专家表示,在源头上,就要将“可拆解、易拆解、易回收、循环利用”的理念融入到整车设计和研发端。“国家队”也在推动标准化,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春平表示,将加快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标准,推动企业采用标准通用、易回收的产品设计。
中国动力电池今年上半年出口额突破800亿元。但具体到电池回收方面,出海企业仍面临不少挑战。
来自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合格测试与认证组织的相关技术专家曹元晟谈到,《欧盟电池法规中的废旧电池管理要求和应对方案》明确了各方面的责任,比如电池厂负有全生命周期的主体责任,销售、消费、回收都要负责。他提醒,目前国内回收常用的“梯次利用”,与欧盟标准并不相符,梯次利用后的电池在成为新电池投放市场,需要进行第三方检测。
11月11日,大会开幕前夕,两项聚焦人工智能的动力电池领域成果发布提前“引爆”行业关注。
深势科技发布的“电解液自主发现智能系统”,与开悟科技(宜宾)有限公司推出的“电芯电解液智能研发平台”,以极高的材料预测准确率惊艳“亮相”。未来,这两大平台将助力动力电池企业大幅降低研发成本、显著缩短研发周期。同时,也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人工智能正推动电池研发从过去依赖经验的“试错模式”,全面迈入高效精准的“数据驱动”新阶段。
从材料研发开始,AI正逐步渗透至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记者注意到,从单一机械臂完成全流程电芯制作,到基于大数据的电池故障早期预警,大会现场,众多嘉宾分享着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动力电池生产优化、安全管控等关键环节。
除了产业主动拥抱AI,外部政策也在倒逼智能化转型,并在质量管理领域展现出强大赋能潜力。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规定,自2027年起,出口至欧洲的动力电池必须配备包含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等全生命周期信息的“电池护照”。这一新规对动力电池的安全检测与质量管控提出更高要求,也为产业智能化转型带来机遇。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史新章表示:“企业有必要整合生产、检测、使用、回收等全链条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质量风险预测与趋势研判。”
在政策与市场的驱动下,国内产业实践已快步跟上。依托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的“质量强链”项目,我国成功研发出首台(套)电芯性能自动化测试装备,极大提升了电池研发质量与效率,目前该装备已在多家企业无人化实验室中投入应用。
作为行业龙头,宁德时代也在持续探索智能制造路径。宁德时代质量体系总裁李伟介绍,企业搭建了供应链质量数字化管理平台,结合远程AR巡检系统,打破地理限制,全面提升供应链协同与管理效率。
![]()
搭载动力电池的低空飞行器 徐浩煊摄
纵观本届动力电池大会,在汽车产业之外,动力电池也在探寻产业“新蓝海”。
11月14日,长江之上,新能源电动游船“宜宾文旅”号逆流而上,驶向合江门码头。在峡谷地形、卵石河床和复杂水流流态多种不利因素下航行,新能源电动船依然保持强劲动力,秘诀就藏在分布在该船左右两舷的电池仓。
“‘宜宾文旅’号采用了‘宜宾造’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模组,电池系统配备总容量达2572.5kWh(度),加之配备的智慧能量管理系统,可实现最长6小时的长时续航。”游船运营方、四川坤旅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铖介绍。
“巡逻船、拖轮、货船等航程相对较短的船只,也陆续搭载纯电动系统。”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怡怡告诉记者,通过多方面技术改良,该公司已经实现船舶动力电池15年以上的耐腐蚀寿命。
![]()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展区 徐浩煊摄
下水还要上天。正是靠着动力电池,时下火热的低空飞行器(如eVTOL)才飞得更高更远。
“我们最近测试了一款电池,续航时间大概翻了一倍,这意味着运营成本要降低一半。”在动力电池多场景创新应用专题会议上,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薛鹏分享了一组企业的最新测试数据。他坦言,想要参与市场竞争、把成本“打下来”,电池的选择十分关键。薛鹏透露,广州亿航已投资一家电池行业的初创企业,专门研发超充、快充、长续航技术。
据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低空电池研发首席唐海波预测,到2030年,全国eVTOL保有量将达22万架,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将为22GW/H,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
除汽车、低空飞行器外,动力电池同样在智能机器人、内河船舶、重型工程机械、智能农用机械等多个新兴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入,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不过,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看来,动力电池的“万物赋能”之路,仍披荆斩棘。“需要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姚振智表示,只有突破智能热管理等关键技术,实现电芯的高安全,才能进一步健全、完善动力电池的场景应用生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