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好,我是言叔。美国这场持续43天的政府“停摆”事件,想必大家都已有所耳闻。从10月1日到11月12日,联邦政府陷入史上最长的一次全面瘫痪,打破了此前2018年底35天的纪录,成为美国建国以来最持久的一次行政中断。
要知道,这可是全球GDP排名第一的超级大国。可就在政府关门期间,超过80万名联邦雇员失去稳定收入来源,空中交通管制员、海关边检人员被迫无薪坚守岗位,军方官兵甚至需要依靠借贷维持基本生活。更令人唏嘘的是,不少家庭连日常饮食都难以为继,只能排队领取救济食品。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政府重启之后,社会秩序是否真正恢复?又是否意味着危机已经过去?
![]()
两党“内斗”43天
要理解这次停摆的根源,必须先了解美国财政体系的基本运作机制:每年10月1日新财年开始前,国会需通过12项独立的拨款法案来保障各机构正常运行。若两院未能达成一致,则必须依赖临时拨款法案作为过渡手段;否则,政府将因缺乏资金而被迫关闭。
然而近年来,这种临时措施早已从应急手段演变为常态操作。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会从未在任何一个财年按时完成全部预算审批流程。但这一次,连最基本的临时协议也未能达成,最终导致全面停摆。
![]()
导火索出现在9月19日,由共和党掌控的众议院以微弱优势通过了一份仅满足本党诉求的临时支出方案,计划将资金延续至11月下旬。然而该提案完全忽视了民主党的核心关切,自然遭到参议院否决。
民主党坚持要求将《平价医疗法案》中的补贴条款纳入拨款框架,而共和党长期视其为财政负担,特朗普总统更是多次公开批评该政策,主张改为直接向民众发放医保津贴,允许个人自由选择保险产品。双方在这一关键议题上寸步不让,谈判彻底陷入僵局。
![]()
更为复杂的是,美国参议院设有“冗长辩论”制度——除非获得至少60票支持结束讨论,否则无法推进表决程序。这意味着任何重大立法都需要跨党派合作才能落地。但在当前高度极化的政治环境下,妥协被视为背叛选民的行为。
从9月30日至11月9日,相关法案在参议院经历了多达14轮程序性投票,每次均因未达60票门槛而失败。停摆状态因此被不断延长。两党之所以拒绝退让,本质上是为了巩固各自的政治基本盘。
![]()
共和党担心一旦让步会被贴上“软弱”标签,动摇保守派支持基础;民主党则惧怕妥协会削弱中间选民信任,影响未来选举格局。直到第40天,公众愤怒情绪达到临界点,8名民主党参议员终于打破沉默,转向与共和党协作。
11月9日,参议院成功通过临时拨款案;两天后,众议院以222票赞成、209票反对的结果予以批准。特朗普总统随即于11月12日在白宫签署文件,标志着这场长达43天的政府停摆正式画上句号。至此,政府部门得以逐步恢复正常运转。
![]()
下次停摆已进入倒计时?
许多人误以为法案签署后国家便重回正轨,但实际上这份协议只是一张“短期续命卡”。它仅提供资金支持至2026年1月30日,并且涵盖的拨款项目仅有三项,其余九项关键预算仍未敲定。
这意味着两个月后,两党仍需围绕悬而未决的议题展开新一轮博弈。尤其是医保补贴之争,只是被暂时搁置,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在签字仪式上的表现,堪称一场极具争议的政治秀。
![]()
他在讲话中猛烈抨击民主党,称其造成43天政府瘫痪,带来高达1.5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列举了航班延误、公务员断薪、食品援助中断等一系列后果;紧接着却又感谢几位“做出正确决定”的民主党参议员,态度前后矛盾,令人难以捉摸。
不仅如此,特朗普还借机推销所谓的“大而美”经济计划,宣称将实现“史上最大幅度减税”,包括免除小费税、社保税及加班所得税等政策,把原本严肃的复工仪式变成了个人政见宣传舞台。
![]()
此外,他公开呼吁废除参议院的“冗长辩论”规则,声称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未来再次发生类似停摆。然而这一提议却遭到部分共和党议员抵制。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虽然目前共和党占据优势,若此时取消保护少数派权利的议事机制,将来一旦权力易手,民主党便可轻易推动激进议程。
即便同属一党,在根本利益面前也无法形成统一战线,每个人都精打细算,只为维护自身政治生存空间。
![]()
事实上,两党早已为1月30日后的下一轮交锋布局。民主党此次妥协实为一场高风险的政治豪赌:他们预期共和党将在后续谈判中反悔,届时便可占据道德制高点,将责任全数归咎于特朗普阵营,从而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赢得舆论优势。
而共和党则奉行“拖延战术”逻辑:认为时间拖得越久,民众不满情绪越集中,越有利于塑造对手失职形象。他们相信只要持续施压,迫使民主党在医保福利问题上显得无力守护民生,就能在谈判和选举中掌握主导权。
![]()
归根结底,此次政府重启并非出于对国家发展或民众福祉的考量,而是两党为争取战略缓冲期所采取的权宜之策。当前美国政治生态日益极端化,党派对立不断加深,接下来的财政谈判很可能比本次更加艰难。下一次政府停摆的风险不仅没有解除,反而正在加速累积。
美国亏了1.5万亿
这场为期43天的政府停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远超想象。就连特朗普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总损失高达1.5万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给出了更具体的评估:不可挽回的经济产出损失介于70亿至140亿美元之间,2025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年化增长率预计下降1至2个百分点。
![]()
这些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普通家庭的真实困境。在80多万受影响的联邦雇员中,约一半人在无薪状态下继续工作,另一半则被强制停工。他们不仅要应对房贷、车贷等固定支出压力,甚至连购买食物、支付水电费都成了难题,不少人只能靠信用卡透支或求助慈善组织维生。
尤为悲惨的是依赖政府援助的弱势群体。全国范围内有4200万人参与的“补充营养援助计划”首次全面暂停,许多低收入家庭陷入饥饿边缘。这也正是洛杉矶等地食品银行求助人数翻倍的根本原因。
![]()
航空系统同样遭受重创。大量航班被迫取消或延误,空管人员与飞行员因长期无薪工作,身心俱疲,安全隐患急剧上升。数据显示,停摆期间民航安全违规事件较平时增加三成以上,多家航空公司面临巨额赔偿与运营危机。
更值得警惕的是,政府停摆在美国已非偶发事件,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周期性的“制度性病症”。据国会统计,自1980年以来,联邦政府已发生过15次停摆,且每次持续时间呈递增趋势,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
上一次历史纪录发生在2018年末至2019年初,因美墨边境墙拨款争执,政府关门长达35天。而此次直接刷新至43天,清晰反映出美国政治极化程度正在持续恶化。
两党之间的恶性对抗,使得1974年设立的联邦预算立法机制形同虚设。而双方均无意愿推动制度改革,致使政府关门成为反复上演的闹剧。分析指出,美国之所以陷入“停摆常态化”的怪圈,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光谱的严重分裂。
![]()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主党整体左倾,共和党日趋保守,几乎所有重大政策议题都形成尖锐对立。任何一方都将妥协视为理念背叛,导致“否决政治”盛行。在这种氛围下,国会难以有效履行立法与拨款职责,最终只能让整个国家机器陷入停滞。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每次停摆结束后,两党非但未反思教训,反而在下一轮谈判中变本加厉地加大筹码,致使停摆频率与持续时间屡创新高。有专家警告,若此趋势延续,未来可能出现“半年停摆、半年运转”的恶性循环,国家治理能力将持续衰退。
![]()
结语
这场持续43天的政府停摆,实质上是美国政治体制失灵的集中爆发。两党将国家利益当作谈判筹码,把民众生活当成选举博弈的牺牲品。所谓“民主制度”,早已异化为一场只为争夺权力的“政治表演秀”。
特朗普口口声声强调“政府绝不能再次关闭”,却未曾意识到,正是他所推崇的“拖得越久越有利”的策略,助长了停摆升级的动机;两党嘴上高喊“为民服务”,实际行动却是宁可让国家机器停摆,也不愿作出丝毫退让。这种唯选票论、轻民生疾苦的政治文化,才是美国深层次危机的真正根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