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泽连斯基首度松口,暗示或从红军城撤军
11月13日,泽连斯基在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时,首次公开承认位于顿涅茨克州的波克罗夫斯克(俗称“红军城”)局势“非常复杂”。
他表示,是否撤军将取决于前线指挥官的专业判断,不会强迫士兵为了一片废墟而牺牲。他强调:“我支持我们的士兵,特别是那些身处前线的指挥官,由他们来评估局势。如果代价过高,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官兵的生命。”
![]()
泽连斯基进一步指出,俄罗斯正试图在波克罗夫斯克取得胜利,以便在日后可能与美国进行的谈判中占据上风。
他分析道:“俄方希望借红军城之胜,说服特朗普政府施压乌克兰,迫使我们从整个顿巴斯地区——包括顿涅茨克与卢甘斯克——撤出,从而结束战争。”
但他同时重申,乌克兰不会放弃东部领土。
这一表态与其此前“红军城绝不能放弃”的强硬立场形成明显转折,被外界视为乌政府在东部战线上的重大战略调整信号。
泽连斯基的讲话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
其一,他将撤退决定权下放至战场指挥官,实际上为可能的撤离提供了政治背书;其二,他明确将官兵生命置于领土象征意义之上,暗示可能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
![]()
二、红军城战场态势:俄军三面合围,守军处境艰难
当前红军城战场呈现“围三阙一”的典型包围态势。
俄军以第2联合军、第51集团军和第41集团军分别从西、东、南三个方向发动向心突击,意图切断乌军补给线并完成合围。
根据ISW(战争研究所)与路透社的战场评估,俄军采取的是“磨蚀型推进”战术,即通过小股部队渗透、无人机精准打击与炮兵火力覆盖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消耗乌军有生力量。
尽管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声称部队正“逐步巩固关键区域”,但现实是俄军投入约5万兵力,对乌军约2000名守军形成25:1的兵力优势;在无人机数量上更形成10:1的压倒性对比。
这种人海战术造成的巨大优势,乌军难以坚守,阵地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三、厌战情绪蔓延,双方均面临士兵逃亡潮
持续的消耗战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物质损失,更引发双方军队内部严重的心理危机。
厌战情绪与战争疲劳在俄乌两军中普遍存在。
俄军方面,军事法庭已起诉超过4万名逃兵,这还不包括督战队现场处决的案件。11月13日,俄第98空降师299团发生9名官兵携带武器集体逃亡事件,显示纪律崩溃已蔓延至精英部队。
乌军同样面临人员危机——10月份军事法庭起诉逃兵2万余人,而每月征召的3万新兵中约有三分之一通过各种方式逃离部队。
这种大规模的逃兵现象,折射出双方军民普遍存在的战争疲劳,正从根本上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
四、泽连斯基的理性抉择:从军事现实出发
红军城战役已持续16个月,该地实际上已失去军事价值。继续坚守更多是出于象征意义,而每多坚持一天,守军就要付出更多生命代价,甚至可能引发前线部队更大范围的士气崩溃。
在此背景下,泽连斯基的撤退授权实质上是将政治责任转移给军方——既保全士兵生命,又使政府免于承担“放弃领土”的骂名。
这一决策体现了在残酷战争中的理性权衡。
五、未来展望:战术撤退与战略反制
乌克兰很可能采取“战术撤退+战略反制”的组合策略。
在放弃红军城的同时,乌军可能在扎波罗热或赫尔松方向发动牵制性进攻,以抵消俄军宣传胜利的影响。同时,通过国际媒体强化“保存士兵生命”的正当性,削弱俄军的政治收益。
当前红军城战役已成为俄乌战争的微观缩影: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交织着军事计算、政治考量与人道主义抉择。泽连斯基的撤退授权既是对战场现实的妥协,也是对“战争应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