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要测”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
事故导致车辆燃烧,车门却锁死无法打开,眼睁睁看着逃生机会消失;
花大价钱买了车企自信宣传的“自动驾驶”,遇突发状况却完全不反应;
换挡档把被取消,变成屏幕换挡,结果极易导致驾驶过程分心;
性能车百公里加速3秒以内,却在冲出路口后刹不住车,瞬间失控夺人性命……
这些被广大消费者反复诟病的汽车安全痛点,终于要迎来国家层面的强制性治理。
11月10日,公安部牵头修订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公布,这是这部“大国标”时隔8年后的再次更新。这部被称为汽车安全“基石标准”的新规,在本次修订中精准瞄准汽车生产商在推进新能源、智能化产品过程中暴露的各种不合理安全漏洞,从根源上划定安全红线。而这场标准革命的背后,不仅是消费者出行安全感的提升,更给汽车检验检测行业带来了全方位的转型考验与市场机遇。
![]()
车门被锁、车窗难破,“安全出口问题”成为修订重点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许,四川成都发生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 Ultra发生碰撞,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有参与现场救援的目击者表示,事故车辆“外车门是个电子锁,当时无法打开。”“后来等到消防车过来,使用切割机切开车窗,才把人救出来。”这一事故也再次引发外界对隐藏式或半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质疑。
而这类“车门锁死无法逃生、无法从外部开门救援”的悲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并非个例,近两年可查的类似事故已超过10起,隐藏式电动门把手、纯电动车门锁成了新能源汽车发生事故时的一大致命陷阱。
新国标如何对症下药?
针对这一致命隐患,新国标给出了“双重保险”式解决方案:
新国标中11.5.3条要求,装备电子控制式车门锁止系统或自动激活式车门锁止系统的汽车,当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时或动力电池发生热事件时,非碰撞侧车门应自动解锁。这就要求车企在进行车辆研发和测试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一环节进行反复验证,保证每次出现电池发热问题,车门都要能自动解锁,保证车内人员能够及时逃离。
同时,第11.5.4条要求,汽车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保证车门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能够从车门内外侧打开,哪怕电子系统完全失效,拉拽机械装置就能开门。
根据此要求,所有车辆必须设置机械门把手,并且发生事故后,在未发生事故的一侧,必须从内外都能开门。这样的要求,给那些为了省成本、只设置电子门锁而舍去了机械门锁的车企敲了一记大锤。
![]()
从“5分钟逃生”到泄压通道强制要求
新能源车主最怕的一句话,恐怕是“电池报警了”。2024年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同比激增,其中电池起火、爆炸等安全隐患占比超60%。更让人揪心的是,多数电池起火从报警到爆燃仅需几十秒,乘员根本来不及逃生。
而这一次,新国标在这里划定了“安全红线”:
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应能监测动力电池工作状态,能实现电池单体异常情况的自动监测、记录和预警,在发现热事件时应能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例如:声和光信号)提示车内人员。对于车长大于或等于6m的纯电动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报警后5min内电池箱外部不能起火爆炸。
在此基础上,新国标还要求动力电池必须设置定向泄压装置——就算发生热失控,能量也要朝着无人方向释放,避免“火球四溅”伤人;纯电动和插混汽车还得预留专门的泄压通道,从源头控制火势蔓延。
逆人性的“创新”,终于被关进了笼子里
在新能源汽车中,很多设计被认为是“反人性”“无效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这其中,“单踏板模式”和“取消物理换挡”是被讨论最多的两个换题。
说起“单踏板”,最大的反直觉点在于刹车踏板的刹车动作是“踩下”,而单踏板模式是“松脚”,在遇到紧急情况,“踩刹车”这个直觉会让习惯使用单踏板模式的驾驶者潜意识用力踩,势必造成“想刹车却变成了地板油”。
针对“单踏板模式”和踏板误踩引发的事故,标准明确了强制要求:再生制动系统必须规范动力回收逻辑,纯电载客汽车必须配备踏板误踩抑制功能,静止或蠕行时误踩油门要自动切断动力。机动车整车控制系统在制动信号和加速信号同时发生时,应只响应制动信号;但属于设计和制造上为保证车辆安全运行的,准许在响应制动信号后响应加速信号。
在这种要求下,单踏板模式绝对不能完成“松脚就能刹车”的操作,要想刹停就必须踩下刹车踏板。同时一旦踩错踏板或两个都踩,汽车必须发出声光警示。
而针对新能源汽车中各种被取消的物理按键和操纵件,新国标这次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汽车行驶过程中保障运行安全相关的操纵件( 例如:挡位、灯光、喇叭、前风窗玻璃除霜除雾、前风窗玻璃刮水器、车窗升降、辅助制动装置和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激活等 ),应装备实体操纵件。
![]()
给“智能驾驶”“大马力”套上“紧箍咒”
新能源汽车一大亮点,就是被广泛宣传和竞争的——“智能驾驶”。一些企业宣传“端到端”“可脱手”“开车能睡觉”,让一些缺乏判断力和对自身安全重视的车主违规操作,并造成了一系列事故。
为遏制这种乱象,新国标明确了“三重管控”: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激活前,必须通过生物识别确认驾驶人完成培训;车速>10km/h时,要持续监测手部和视线脱离状态,一旦超标立即预警;更狠的是,车速超过10km/h 后,驾驶人侧所有显示屏都禁止播放娱乐影像和游戏,从源头杜绝分心。
而对于越来越容易实现的“大马力”“飞车党”,以及因为车辆马力太大、制动和操控能力没有跟上而造成各种严重事故的情况,这次新国标也有了明确要求。
新国标直接从源头控速:乘用车每次上电后,默认百公里加速时间必须≥5秒,想开启高加速模式得驾驶人主动操作。同时大幅扩大主动安全装置覆盖范围:总质量≥4500kg的货车、核定载质量≥1000kg的专项作业车,必须装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乘用车、货车等几乎所有车型,都要全面配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和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
马力再大,也必须要有更高水平的制动能力保证安全。
新国标下,检测机构迎来深度介入机会
新标准的落地绝非简单的“条款更新”,而是对汽车检验检测行业能力的系统性重塑。作为标准实施的核心执行者,相关检测机构必须尽快完成从设备到人员、从流程到体系的全方位升级,抓住这次介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
首先是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动力电池方面,将成为机构核心竞争力。检测机构需优先引入电池热失控模拟、踏板误踩模拟等装置设备,能够精准模拟各类失效和事故工况,确保对车内人员的安全性。
在车辆的应急安全验证方面,检验机构有必要打造事故场景模拟能力。车门与逃生系统检测需建立“失效模拟-实车验证”体系。检测机构要搭建电路失效模拟测试台、配置碰撞模拟设备,联合车企开展实车碰撞测试,确保各种事故场景的安全强度符合要求。
由于智能驾驶系统的介入和不断成熟,汽车检测也不单是原本的机械素质检测,还必须具有对智能化、数字化的检测能力。对于有计划的检测机构,要尽快布局场景化验证平台,实现对“人机协同”的验证覆盖。例如对手部脱离、视线脱离、疲劳驾驶的捕捉,都需要建立起检测体系,才能够获得精准的检测结果。
![]()
从电池安全到车门解锁,从智能驾驶到加速管控,GB 7258新国标的每一项修订,都是对“安全第一”理念的践行。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未来的汽车将拥有更可靠的安全防线;对于检测机构而言,这场变革既是强制性的能力考验,更是抢占市场先机的战略窗口。那些能够率先完成新能源检测设备升级、搭建智能驾驶验证平台、完善应急安全检测体系的机构,必将在车企委托检测、政府监管抽检等市场中占据主动。
毕竟,在汽车安全这一关乎生命的领域,只有具备“真能力”的检测机构,才能在行业升级中站稳脚跟,真正守护好道路交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行业资讯↑
| 转载:须本号授权,有需要可后台联系小编
| 投稿:zhanghuan@woyaoce.cn
| 来源:我要测网
| 责编 :不晚
| 关注我要测公众号,添加我要测小助手“测老哥”(celaoge1019)
| 备注“学习”进入检测员知识共享群
| 备注“行业”进入检验检测行业新闻分享群
| 备注“食品”进入食品领域行业分享群
| 备注“认证”进入认证领域行业分享群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资讯,和优秀同仁们近距离交流,快来关注吧!
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