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非遗宣传活动上,同仁堂三项近两百年历史的制药技艺惊艳亮相,让“非遗中医药”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非偶然,而是文化源流、实践价值与传承活力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0 1
文明根脉:中医文化的千年传承
中医的文化源流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绵延不绝的文明脉络。远古时期,先民在与自然和疾病的抗争中积累原始医药经验,浙江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灵芝遗存,证实了6800年前中医药的早期应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临床诊疗基础;战国至秦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问世,构建起“阴阳五行”“君臣佐使”的理论体系,确立中医学术范式。这种传承从未中断,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地黄炮制品,将中药辅料炮制史提前至公元前59年;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兴起,更让中医理论走向成熟。
![]()
中医的传承始终兼具包容性与创新性。各民族医药在交融中形成“多元一体”格局,藏医药《四部医典》吸收汉族阴阳学说,蒙医药融合汉藏诊疗经验;对外交流中,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药材与医术,丰富了中医药宝库。这种 “源流清晰、兼容并蓄” 的文化特质,使其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鲜活见证。
0 2
价值内核:中医入选非遗的核心逻辑
中医能够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质是其三大核心价值契合非遗认定标准。其一,活态传承的技艺体系构成核心支撑。中医的炮制技艺、正骨手法、针灸疗法等均依赖口传心授,同仁堂西黄丸制作需经细料套研、过手筛等多道工序,60粒仅3克的精度要求,需传承人近30年历练方能掌握;阿胶“挂旗”技艺、安宫牛黄丸“盲搓”手法,皆为无法被机器完全替代的活态遗产。其二,深厚的文化与哲学内涵彰显独特价值。中医“天人合一”“药食同源”的理念,融入中华民族的生命认知与生活方式,陈李济百年陈皮既是药材也是食材,印证了中医与日常的深度联结;“大医精诚”的职业操守,更塑造了中医药人的精神品格。其三,持续的当代实践价值奠定传承根基。中医正骨疗法至今仍以“简便验廉”惠及百姓,同仁堂牛黄清心丸等制剂在现代临床广泛应用,证明传统医药的生命力跨越时空。
![]()
这些价值与联合国非遗“代代相传、活态存在”的核心定义高度契合,使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0 3
守正创新:同仁堂的非遗实践样本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的承载者,同仁堂以356年坚守诠释了非遗中医药的三大特色。极致严苛的质量坚守是其立根之本。自1669年创立以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贯穿始终,从清宫御药供奉到现代生产,始终遵循“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的标准,8项非遗技艺涵盖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构建起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
![]()
活态立体的传承模式让技艺绵延不绝。同仁堂通过“师徒传承+场景体验”活化非遗,传承人李宁、刘立春等现场展示技艺,让观众直观感受“挂旗”“盲搓”的精妙;大栅栏药店设立非遗展示空间,开放手工搓丸体验,让孩童也能触摸传统。同时创新传承路径,融合AI技术打造数智小屋,借鉴中医正骨机器人的量化培训模式,让传统技艺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
融入生活的创新表达拓展传承边界。同仁堂开发中医药文创产品、药茶饮品,将非遗元素转化为日常消费品;“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 的主题活动,通过朗诵训词、技艺展演等形式,让非遗走出药房,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这种“坚守核心技艺、创新传播形式”的实践,让非遗中医药真正实现“活在当下”。
本文为掌上非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