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不载人返回了?
这消息已经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实锤了!
前期,在拍照判读、设计复核、仿真分析和风洞试验的基础上,经综合评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最大可能是受空间碎片外部冲击导致,不满足载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条件。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继续留轨开展相关试验。
原定于11月5日准备返回地球的神州二十号乘组,在太空“被迫”加班,终于结束了。让人捏了把汗的返航,也是一波三折。
![]()
其实早在11月4日那天,神舟二十号乘组和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还专门在中国空间站举行了隆重的在轨交接仪式。而意外就出现在返回当天的11月5日。一次太空意外,让整个神州二十号的返程任务全被打乱了。
太空微粒,听起来微不足道,但威力的确不小。要知道,以每小时数万公里速度飞行的微小颗粒,造成的冲击力是足以击穿载人飞船外壳的。这就像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小汽车,一颗小石子就能击碎挡风玻璃一样,只不过不同的是,太空中的速度更快。
![]()
突发事故,就要启动应急预案。尤其是这种发生在太空中的事故,任何遗漏的小问题,都有发展为大祸的可能。飞船如果确认受损,那么返回地球时候,尤其是再入大气层时,面对藏外数千摄氏度的高温,飞船就会出大问题。要知道,那温度堪比炼钢炉了。
说实话,突发状况最考验一个国家的航天实力。我们的科研人员连夜对神舟二十号进行了全面“体检”,评估受损情况,制定应对方案。
于是在11月14日,就给出了最出乎意料的解决方案。
![]()
这个方案让许多人大吃一惊,毕竟大家都在争议要不要再发射一艘新飞船去接人。只是这次,变更为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改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地球,计划于11月14日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这个决定背后,体现的是中国航天“以人为本”的理念。圈叔第一次听到这个方案时,也是既惊讶又佩服。惊讶的是原来还可以这样操作,佩服的是我们航天系统的应变能力。
![]()
那接下来又有了新问题,神舟二十一号总不能在天上修飞船,等修好神州二十号飞船之后,再回来吧?
其实,通告中有说明,那就是神州二十号载人飞船,将保持在轨状态,开展相关试验。这样就成为了一艘试验飞船。而神州二十二号飞船,则要择机待发,成为神州二十一号乘组的新“坐骑”。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滚动备份”策略,一艘飞船在天上执行任务,另一艘已经在地面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应急发射。
![]()
说到这里,圈叔不禁想起去年美国宇航局的类似经历。两名宇航员因飞船故障,在国际空间站被迫多呆了将近9个月。相比之下,从发现问题到制定出新方案,中国航天仅用了不到10天时间。
这个对比非常直观地展现了中国航天的应急处理能力。我们的科研人员不仅技术过硬,反应速度也是一流的。要知道,在太空中多呆一天,对航天员的身心都是极大考验。
![]()
为什么不能坐原船返回?
很多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换船呢?修一修不行吗?
要知道在太空中修理的难度,和地面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有没有合适配件暂且不论,有没有合适工具也暂不考虑,航天员有没有专业维修经验?怎么保障就一定能在轨修复?
![]()
要知道,飞船返回地球的过程,可谓险象环生。
尤其是再入大气层时,返回舱会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极高温度,整个返回舱会被等离子体包围,形成我们常说的“火球”。如果返回舱外壳有损伤,高温等离子体就可能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极有可能船毁人亡。
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后,进入返回轨道之前,需要有很多成系列的复杂操作,比如:轨道调整、舱段分离、姿态控制等等。如果开着一艘结构受损的飞船,即便保证出空间站顺利,那在返回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要知道,在这些过程中,离开空间站的飞船,是根本没有维修机会的。
![]()
于是,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是最稳妥、最安全,也是最指挥的选择。这正体现了中国航天“安全第一”的原则。
航天员们即将平安归来,这比什么都重要。每次载人航天任务,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而正是这一次次的太空探索,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向前。
让我们共同期待航天员们平安回家,也期待中国航天带来更多惊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