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半,68岁的李阿姨站在厨房里,习惯性地端起一碗白稀饭,配上一个咸鸭蛋。自打退休后,这几乎成了她十几年来的“标配早餐”。
可上周小区来了一场健康讲座,医生反复提到“老年人的早餐要多补蛋白”,让李阿姨一下子愣在那里。她疑惑地问:“早餐不是清淡点更好吗?天天喝牛奶、吃鸡蛋,会不会胆固醇高?”
![]()
结果,讲座医生却说:“不是你以为的那样,蛋白质恰恰是早餐的关键。”更让她吃惊的是,张文宏教授也一再强调,如果早上蛋白质摄入不足,免疫力很可能受影响,人更容易生病放倒。
这个说法,和大多数中老年人的“清淡早餐”理念完全相反。早餐到底应该怎么吃?补蛋白管用吗?四类最佳早餐都是什么?背后的科学依据又有哪些?
很多人以为,早餐只要吃点稀饭、馒头,清淡简单最好。其实,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合成蛋白质能力下降,如果早餐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导致免疫力降低、肌肉流失、骨量下降。
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报道,中老年早餐蛋白摄入≥20g者,*感冒、慢性病发生风险下降了17.8%。而哈佛医学院的长期随访研究也证实,每天早餐补充充足蛋白质的人,罹患慢性感染概率显著低于同龄人。
![]()
张文宏教授在多场健康公开课上都直言:“蛋白质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尤其是早餐,它相当于一场‘免疫充电’。”
为什么早餐蛋白质这么关键?一方面,清晨空腹后,身体急需原材料修复组织、合成免疫蛋白;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清晨蛋白质摄入不仅提高基础代谢率,还有助于平稳血糖并减少午后疲劳。
不仅如此,充足的蛋白还能延缓胃排空,增强饱腹感,减少餐后的血糖波动,对中老年人的血糖管理、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很多人好奇,坚持按照医生建议吃高蛋白早餐,真的会有感觉吗?其实,权威数据和临床观察都给出了肯定答案:
肌肉不容易流失,身体力量更充沛
美国营养学杂志发表的数据显示,连续30天早餐补充蛋白质≥20克,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提升近15%,跌倒风险减少一成以上。这对于本就肌力下降的中老年群体来说,是意想不到的利好。
![]()
免疫力显著增强,感冒次数下降
一项覆盖3560名中国60-70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早餐坚持摄入足量蛋白,2个月后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约13.6%,多数人主观感觉“身体结实了,不爱犯小毛病”。
认知更清晰,血糖更平稳
上海华山医院的研究指出,早餐蛋白质足量摄入能缓慢释放能量,使血糖波动减少12.6%,大脑供能平稳,在上午更少出现疲倦、注意力涣散等状况。
![]()
午后饥饿感大减,有助于体重管理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临床试验发现,高蛋白早餐组较普通早餐组,全天热量自发摄入低约9.4%,近一半受试者报告“午餐前不容易饿”,这有利于血压、体重的双重管理。
面对五花八门的“高蛋白早餐食谱”,张文宏教授等专家的建议其实非常务实:不用复杂搭配,锁定4类基础高蛋白食物,交替食用更健康。
鸡蛋:蛋白质“黄金标配”
一个普通鸡蛋大约含有7克高生物价蛋白,且蛋白质氨基酸构成最优,吸收率>95%。建议每天晨起吃1-2个鸡蛋,可水煮、蒸蛋羹或蛋花汤皆可。胆固醇担忧?非高风险人群吃一个鸡蛋并不会致血脂异常。
牛奶&酸奶:易消化优质蛋白来袭
250ml脱脂牛奶蛋白约8-9克,富含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普通肠胃人群,早餐喝一杯牛奶/酸奶,伴主食或粗粮燕麦,抗饿又助吸收。
![]()
豆制品:植物蛋白低脂健康
如豆腐皮、豆干、豆浆(无糖)等,大约每100克蛋白5-12克。对于乳糖不耐和素食者尤其友好。
禽肉/鱼肉:优质动物蛋白补充手段
如鸡胸肉、三文鱼、虾仁等,每50-70克含蛋白6-10克。可以隔天少量搭配,如清蒸或炖汤,避免高盐油炸。
合理搭配主食和蔬果,早餐做到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三者平衡,才能真正吃出营养和免疫力。而且不建议用火腿肠、培根等“加工肉”替代天然蛋白来源,否则适得其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