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花绿树的园林中散步,在无障碍的室内空间里自由活动,与三五好友一起写字、画画、打麻将……
乐姨、区叔和芳姨,是通过“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入住大湾区内地养老院的香港长者。他们的选择,映照出一个日益显著的趋势——更多香港长者,正选择“北上”养老,在大湾区寻找晚年归宿。
香港特区立法会2025年发布的《数据透视》显示,截至2024年,已有近10万名65岁或以上的香港老人选择在广东省定居,较过去十年激增40.5%。内地养老机构纷纷加速布局跨境养老。
香港独居长者芳姨:环境好空间大,还认识了不少牌友
76岁的芳姨,过去独自生活在香港。今年2月,她通过“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顺利入住椿萱茂(广州兴业)老年公寓。“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但在这里,我找到了家的感觉。”她笑着说道。
芳姨原籍广州番禺,1983年赴港打拼,一待就是四十多年。她曾在电子公司工作,也当过西餐厅咖啡师,生活习惯逐渐西化,也因饮食问题影响了健康。“以前不舒服的时候,连拿3斤米都不行,心脏怦怦地跳!”
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也让她倍感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不适,在慈善机构组织下,她曾参观过本地多家养老院,但政府养老院一席难求,不少朋友只能选择私立机构或独居生活。
疫情防控期间,她在广州居住时间变长,也开始频繁往返两地。得知有参观内地养老院的机会,她立马报名。“一眼就喜欢上这里,环境好、空间大、服务热情,我当时就说:只要符合条件,我第一个报名!”在院方协助下,她递交资料并成功入住。
入住后的生活,让芳姨很满意。每天的生活很充实,她最喜欢的活动是打麻将,也认识了不少牌友。当亲戚朋友探访,她还会外出就餐、参加聚会。“我好多香港朋友也通过计划来内地养老,入住了这一类型的养老院,他们有的在番禺,也有的在天河,大家情况跟我很差不多。”
![]()
乐姨和区叔:从申请到入住,只用了2个多月
“我们从申请到入住,只用了两个多月,快不快?”今年9月,香港的乐姨和区叔,开启了他们在大湾区的养老生活。
区叔身体情况较为复杂,乐姨坦言:“我主要是看好我先生(区叔)。” 她进一步解释说,香港政府的养老机构排期很长,而且医疗资源比较紧缺,这份现实的考量,加上对晚年生活的向往,成为他们选择跨境养老的重要原因。
夫妇二人早年曾在内地工作生活——2000年赴上海,2009年又到广东经商。后来,因为父母亲年事已高,他们返回香港生活照顾老人。去年,随着父母亲的相继去世,他们开始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
通过香港某慈善机构的介绍,他们了解到“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当时通过照片和介绍,了解到内地养老院的住宿环境宽敞舒适,还有完善的健康管理支持,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乐姨回忆道,整个申请流程清晰顺畅,从提交申请、参观机构、接受身体评估与体检,再到办理内地医保,每一步都有指引。“我们正在走第六步,预计明年三月就能办妥医保。”乐姨对进度十分满意。
生活方面,乐姨觉得很开心。“这里住得更宽敞,吃的清淡新鲜,空气也好,我们好中意。” 乐姨细数着一天的安排:早餐后散步、晒太阳,午休后享受下午茶,参加兴趣活动。她还特别钟情于艾灸理疗,“好舒服的,全身舒畅。”
子女也支持他们的选择。儿子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在珠海上班,往返广州很方便;女儿在香港工作,他们回香港复诊时能团聚。“之前有堂姐来看我,也看上这里,过几天就要入住啦!我还有很多香港亲友想来。”
![]()
现象:跨境养老兴起,香港长者组团参观内地养老院
在今年10月成功入选“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番禺区祈福护老公寓等机构,最近迎来一波香港长者参观的热潮。作为内地唯一一家两个项目入选该计划的服务品牌,远洋集团旗下的椿萱茂在一年时间也迎来数十位香港长者入住,进展顺利。
当前,“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成为连接香港养老需求与内地养老资源的重要桥梁。该计划自2014年6月由香港社会福利署推出,最初为试验计划,2020年起转为常规项目。该计划由香港社会福利署资助符合条件的香港长者在内地养老机构的食宿、护理服务及基本医疗等费用,有意参与该计划的长者须先经香港安老服务统一评估。
2023年,广东省民政厅与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签署《关于共同推进粤港两地养老合作的备忘录》《有关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合作意向书》,为有意在大湾区养老的香港长者提供更多选择。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参加该计划入住的香港长者657人;10月起,“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认可服务机构总数增至24家,覆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8个大湾区内地城市,进一步推动粤港两地养老服务领域交流合作与优势互补。
“我们每月都会组织有入住意向的香港长者及家属参访椿萱茂项目。试住体验后,多数长者会选择入住”。广州椿萱茂运营总监侯湘华介绍,早在2019年,椿萱茂就与香港乐善堂展开合作,邀请香港长者实地体验其在大湾区内的养老服务。2023年,双方签署《湾区院舍照顾服务合作备忘》,全面深化养老照护合作。
![]()
从业者:全员开启粤语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机构,须获广东省民政厅评为四星或以上级别,且具备至少两年运营经验。
位于天河区的椿萱茂(广州科林路)老年公寓,设有367张床位。在认知症照护方面,椿萱茂引进国际领先的失智照护方法,结合中国文化背景,打造非药物干预解决方案——“忆路同行”(Memory Journey),为认知障碍长者提供专业照护。此外,该公寓周边1小时车程内有多家支持香港医疗券的医疗机构,也成为吸引部分长者的原因之一。
总经理吴艳介绍,院内大多数员工掌握粤语,实现沟通“零障碍”。“餐饮方面我们融合港式风味,每周安排经典港式下午茶;活动设计也充分考虑长者身心状况,在楼层公共区域组织观看TVB经典剧集等文化休闲活动,让长者真正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为帮助香港长者更好融入内地生活,这些定位中高端专业服务的养老机构,从适老化设施、健康管理、生活照料、营养配餐、社交娱乐等各方面提升服务水平。
位于海珠区的天悦和熹会颐养中心,打造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为一体的社区嵌入式、保利首个城市级医养结合旗舰综合体。院长戴恩庭介绍,“我们充分考虑香港长者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生活环境和服务。全员开启粤语培训,通过专区化的管理模式确保与香港长者沟通无障碍。在每一位香港长者在入住时都会有专业社工量身制定个性化入住适应计划,为他们提供贴心专业的养老服务。”
截止目前,天悦和熹会颐养中心已受理十多名香港长者入住申请。“香港客户更看重居住与环境空间质量,医疗与健康保障,费用与性价比,生活与文化融入等服务板块。目前已入住的香港长者反馈满意度还是较高的。”
![]()
此外,珠江健康旗下的江颐养老,也承接了“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和“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长者入住广东院舍试验计划”。总经理张紫荆告诉记者,旗下珠江颐德苑(南洲店)构建三级医疗保障网络,与多家三甲医院联动;提供“5+3护理模式”、全屋适老化设计、港式膳食等全方位保障;还通过粤港文化赋能,来增强港籍长者的归属感与适应度。
自2024年2月起,江颐养老已累计入住3名港籍长者,协助2名长者申请相关跨境养老计划。
中高端养老机构:加速布局跨境养老
一直以来,运营成本高、入住率不高等难题困扰着内地养老机构。香港快速老龄化的现状,也为大湾区中高端养老机构带来新机遇。
椿萱茂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思分析,“香港本地养老院轮候时间普遍较长,平均超过三年;私立机构月费高达2万至4万港元,普通家庭难以负担。相比之下,广州等大湾区城市的养老费用仅为香港的1/3至1/2,居住空间更宽敞,配套更完善。”
江颐养老总经理张紫荆也看好跨境养老带来的产业协同机遇:“一是市场需求持续释放,香港本地养老资源紧张,资助宿位轮候时间长,而大湾区内地城市在成本、空间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二是政策支持不断强化,院舍计划持续扩容,覆盖城市逐步增加;三是产业互补空间广阔,内地机构在硬件设施与运营成本方面具优势,香港在服务标准、精细化管理和专业人才方面经验丰富,合作潜力巨大。”
各机构加速布局跨境养老。据张紫荆介绍,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并拓展港客市场,江颐养老携手香港循道卫理杨震社会服务处,合作推进长者长期痛症管理项目,打通与香港本土社福机构的合作路径。该项目已于10月18日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合作项目签约典礼上正式签约。
天悦和熹会则联合香港福利署、新家园协会,于2025年10月推出香港综合援助长者计划,深化粤港养老合作。院长戴恩庭表示:“跨境养老不仅是缓解香港养老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一个被交通改善、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的、充满潜力的增长领域。”
此外,越秀集团旗下康养板块——越秀康养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打算以悦麓颐养中心(养老机构)为依托点,加快院舍计划申请流程,以满足港澳地区长者日益增长的北上养老需求。越秀康养在运营养老床位近8000床,位居全国第一梯队,且在大湾区具备一定知名度。
问题:审批、医疗衔接等仍待优化
目前纳入“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香港长者以半护理老人、轻中度失智老人为主。对长者来说,最关心的还是看病问题。
当前,“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大湾区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港澳药械通”等一系列政策创新,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的香港长者减轻了负担。但在推进中,跨境养老仍面临一些挑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香港长者的心脏病等手术,仍需返回香港就诊或复查。
江颐养老总经理张紫荆指出,“目前正处于政策磨合阶段,涉及第三方评估及香港社会福利署的审批流程较为复杂,导致实际派位与入住进度有所延迟,影响入住效率;尽管已启动与香港社福机构的合作,但内部尚未建立系统化的跨境事务处理流程与专业团队,影响服务执行效率。”
跨境医疗资源的衔接也是焦点。天悦和熹会院长戴恩庭坦言,“香港‘医健通’系统与内地医院未全面对接,病历数据不共享;两地药物目录、医疗器械审批标准不一,可能影响治疗的连续性。”戴恩庭强调,这需要三地政策持续优化、持续深化合作。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艳玲 邱永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